论王维诗歌的静美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王维诗歌的静美精神   摘要:王维的那些清幽虚静的诗歌,与中国农业文化背景和天人合一思想高度融洽,强化了中国文化“尚静”的精神。静对人的主要意义是养性存真,虚静无欲的心境澄明无蔽。   关键词:清幽虚静;物我两忘;开阔自由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032-02      一      在盛唐的山水诗里,最熟悉的景象就是静默与安详,这是和谐盛世最生动的反映。盛唐人对自然采取静观的态度,他们以自然无为为宗旨,顺应自然,而以禅悟这种精微的心智能力和特殊经验,通过体验宇宙过程的自然本性,认识到自然是生命之本源和宇宙精神的最高体现,从而依循万物的本性而去爱护、欣赏自然界的所有事物。王维的那些清幽虚静的诗歌,与中国农业文化背景和天人合一思想高度融洽,强化了中国文化“尚静”的精神,代表了以“和”为最高境界的中国哲学内蕴。闻一多曾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的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其长处短处都在这里。”   王维把佛教信仰和禅宗意识积淀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成禅宗审美观照,佛教把“静”作为宗教修习的根本要求,禅宗的“静”要求心如虚空、空心静坐,于物中而不执于物,与感性中超越感性的存在和束缚,才能回归自然本性的至静境界,可见“入静”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禅宗以至静之境作为美的境界,“静”境在禅境诗中也是一种普遍性的审美理想。王维山水诗中虽然囊括了很多的自然景物,但是经分析发现,诗人在审美对象的选取上均有爱取幽峭、旷深、疏野之癖,对深山旷谷、幽涧碧溪、日暮月夜、青霭烟岚情有独钟,体现了诗人对静美的追求。   如《竹里馆》:   独坐幽笙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于幽深的竹林,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在这份独处的寂静里独自享受自由的快乐。再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束斜辉透过密林,返照在阴冷的青苔之上,衬出深林空山的幽冷。山谷中传来人语的回响,愈显深林人迹罕至的寂静。这正是诗人追求的远离尘嚣的空而又寂的境界。   王维将山水之景作为独立审美意义的对象,以具有柔和、静谧、协调风格的山水为美,在寂然禅定中感悟自在和永恒,创造出种种幽静淡雅、清空闲远的静美,十分符合禅宗对静美境界的追求。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尊。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芙蓉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知几许寒暑,既无世人知道它的存在,它也不管人世的变迁。生命被安顿在一片天然的自在里,实现了生命存在的自由舒展。这是诗人超意识的灵觉与幽深清远的宇宙意志形成的契合,摇曳出一种无为无碍的生命情志。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闲”说明了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为前提,细小的桂花从枝头落下,才被人察觉,也许仅凭花落在衣襟上的细微的感觉或声响,或花瓣飘落时的芬芳,此时诗人不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空寂而惊叹不己。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合二为一。万籁都陶醉于夜的色调与宁静,当月亮升起时,鸟儿也不禁被惊觉,它们并没离开山涧,只在林中偶尔发出鸣叫。我们陶醉着明月、落花、鸟鸣点缀下的迷人景色,也感受了诗人宁静的情怀。人与自然悠然契合,有机交融,从而体现了主体与客体从瞬间走向永恒、从有限走向无限的精神生命。难怪胡应麟说《鸟鸣涧》和《辛夷坞》,“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王维既能从感性的自然山水里看到静谧的本质,又能超越山水景象而达到精神上的心无挂碍的境界,而由静生出对于物我关系的理解使王维摆脱了纷更驰逐,“和光鱼鸟际,淡而蒹葭丛”(《送纂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诗人自失于山水之中。“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泛前陂》)、“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清溪》)、“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王维专注于山水,连何时都不屑辨。连时间也丧失了,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诗人在与山水同静中获得了身心的极大放松和自由。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一幅辋川乐土。虚静为怀的生活态度,使王维获得了神超理得的闲适,打破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绝对时空,消解了我物之界限而交融了天人,进入到当下诗意的生存之中。柴门之外,倚杖临风,静谛晚树鸣蝉、寒山碧水,澄观渡头落日、墟里孤烟。诗人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那飘逸的姿仪,岂是他人能及也!   王维以具有柔和、静谧、协调风格的山水之静景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