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会 主 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调查与研究.docVIP

社 会 主 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调查与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 会 主 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调查与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宁乡暑期社会实践团 二〇一〇年八月 目 录 1、新农村建设概念的理解 - 2 - 1.1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演进过程 - 2 - 1.2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内涵 - 3 -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 4 - 2、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借鉴 - 5 - 2.1国内新农村建设模式 - 5 - 2.2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 - 5 - 3、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 7 - 3.1建立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7 - 3.2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 8 - 4、宁乡县老粮仓镇农村建设可行模式的实证分析 - 9 - 4.1 可行性新农村建设模式评价 - 9 - 4.2可行性新农村建设模式实证 - 10 - 5、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 13 - 6、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对策 - 14 - 7、致谢 - 16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和措施,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提出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但对不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类型的农村而言,则具有很大差异性。基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选择上,将有较大区别。因此,大胆探究和总结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并在一定范围内进推广和普及,是具有其重大理论研究意义和生产实际意义的。 鉴于我调研团队在调研经费、调研水平等方面的局限,仅以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镇作为研究样本,开展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的调查与研究。调研组期望通过本项研究,不仅能为与样本地有相类似条件的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选择提供参考,而且希望对于调研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改进和改正。 1、新农村建设概念的理解 1.1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演进过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均被赋予特定的时代内涵,呈现出一个渐进发展过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来。刘少奇曾指出:“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主要着眼于所有制关系。   六十年代,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中央以文件形式号召广大城市知识青年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投身农村锻炼,促进农业生产。这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基本上属于一种政治口号,欠缺实质性的内涵。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中,农村彻底废除1958年起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止计划经济时期“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模式,提出要“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要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新农村,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上的转变。   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内涵日渐丰富与明晰。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唯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形式到内容、从外延到内涵都趋于丰富、成熟。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铺垫,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并就其内涵作了具体描述,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这一目标,是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1.2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内涵 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中提出来的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目标。作为划时代的标志,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一,正视城乡差别,第一次将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付诸实践;其二,第一次将农村政治文明纳入建设视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提并论;其三,绘制了新农村蓝图,目标具体而明确,具备实现可能;其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