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算用结合”专题工作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工作总结

ⅩⅩ县实验小学“算用结合”专题工作总结   一、我校“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历程 我校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一直致力于算用结合专题的研究,回顾历程,可分以下四个阶段: 1、下意识的“以用引算”阶段 我校新课程实验始于,是我校“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第一阶段。 自新课改以来,计算教学一直是我校数学组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在第一阶段,我们较多地把研究的眼光聚焦于计算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上,以及计算能力和技能的达成的效果上,实际上研究的重心仍然落足于计算的本身价值。而同时,在课堂形式上,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引出计算模型的做法也基本得到定型,虽然,在指导思想上,还没有将这种做法以“算用结合”的思想做引导,但下意识的“以用引算”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刻板的计算教学必要环节。 2、“以用引算”教学情景设计专题研究阶段 ⅩⅩ年9月至ⅩⅩ年7月,这是我校“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外来各种研究信息的侵入,以及自身实践经验的提升,我们开始意识到“用数学”是计算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我县教研室陈达桂老师的“情景-探究”教学研究成果在全县进行了普及、推广。以上几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我校的“以用引算”教学情景的设计与执行成为了计算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选择或设计合适的生活情景,在信息解读中萌发采用计算解决问题的需求,并采用多种策略列出各种计算模型,最后优化和提炼计算方法。应该说,这一阶段,我们的研究还是仅仅停留于一个“以用引算”的研究阶段,但总算迈出了具有真正意义的“算用结合”研究第一步。 在此期间,有一次教研活动,对我们以后的算用结合专题研究影响巨大。06年4月13日,我们举行了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校本研究活动,有幸邀请到市教育局教研室王瑞达老师、县教研室陈达桂老师莅临指导。在活动中,我们先以集体备课的方式研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设计,接着由朱旭美老师上课,再研究小组成员评课、专家评课,最后王瑞达老师作“算用结合的实践探索”培训报告。这是一次一线教师与市级专家真实对话,这次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对算用结合内涵的困惑,也初步感受到算用结合点、不同课型的结合度等操作经验,也使我们真正感受到我们那时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狭隘性,从而,促使我们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地。 3、算用辨证结合的尝试阶段 ⅩⅩ年9月ⅩⅩ年6月,是我校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从重点研究“以用引算”向“算用辨证结合”的方向转变。 期间,有三个活动影响较大。一是学习“算用结合”有关文章,开展以“算用结合”主题的数学大练课活动;二是全体组员积极参与在玉环举行的“算用结合主题研讨会暨专家特级教师大讲堂活动”;三是07年5月,各县(市)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莅临我校开展新课程调研活动,我们借题发挥,使此次活动成为对全体数学老师进行“算用结合”的一次培训活动。一方面全体数学老师参与备课、试教、修改教案、再试教等磨课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开设了8节课,8位执教教师及协助教师和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最后在多媒体教室集中交流,共同探讨 “算”与“用”结合的策略与方式。这个阶段我校基本实现从“以用引算”向“算用辨证结合”过渡,使教师们能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基本把握算用结合点、结合方式等。 4、从“数学模型”的视觉研究“算用结合”阶段 ⅩⅩ年9月至今是我校算用结合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我校主要开展了以“算模”建构与解读为重点的算用结合专题研究。 在上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思想虽然得到了确立,但是,在实践中,其操作性还是有很大的缺失。例如在具体的计算中,算理的阐释还是缺乏足够的依据,情景创设与算理解读相脱离,这样使计算教学的核心问题解决缺少有效的办法。后来,我县的方芳老师的《乘加、乘减计算》与温岭横湖小学设计的《小数加减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在以上的反思中,我们开始了对“算模”建构与解读的研究,试图在生活情景中挖掘蕴涵算理的素材,利用这些素材解读计算的方法和依据。 数学是模型的科学,我校从数学模型的视角来研究分析“算用结合”,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生活原型激发学生计算的需求。 结构模型阐析算式模型。 (3)算式模型解决生活问题。 生活原型是指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背景,又内含着数学问题的一些生活素材,它的外现形式有文字、图片(包括静态、动态)等。在解读生活原型时,需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它将经历对生活情境中蕴含的数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描述的过程,经历从一些属于学生的、不那么正规的数学语言,通过简化和形式化不断地向比较严格和正规的语言靠拢的过程。 结构模型是指生活原型中所存在的各种关联元素搭配、排列的内在关系。它可以是图片本身中的元素搭配、排列所呈现的特征,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乘加、乘减》主题图中玉米棒排列的特征,也可以用线段图、数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