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说课稿).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广角(说课稿)

《数学广角》说课稿 说教材教学目标 2.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3.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4.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说教 三、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流程安排6个环节。 环节一:操作导入,引起数学思考 一上课,我就安排了两个小游戏活动。 活动1.以同桌为单位,拿出3支笔。要求:把3支笔分给2个同学,想怎样分都可以。分完后,老师猜测同桌中有1人至少拿到2支。然后再请“至少拿到2支”的同学举手。验证了张老师的推测是正确的。 活动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拿出5支笔。要求:把5支笔分给4个同学,规则和活动1一样。然后老师再次猜测四人小组中有1人至少拿到2支。再请“至少拿到2支”的同学站起来。再次验证了张老师的推测是正确的。 通过两次猜测活动,让学生对“其中有1人至少拿到2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老师很直接地引出: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环节二、自主探究,认识“抽屉原理”(即教学例1) 此环节主要安排了4个层次的教学。 层次(一):解释活动一的现象。3支笔分给2个同学,总有1人至少分到2支。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释这个现象。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在这里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方法: (1)画草图。(2)数的分解。(3)表格法。 (4)假设法。假设先拿出2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还剩下的1支笔不管分给谁,总有1个人分到2支。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小结点出,其实画草图、数的分解、表格法这3种方法都是把所有可能都列举出来,再作判断。它们都是列举法的不同表现形式。其实本质上是只有两种解决方法:列举法和假设法。 层次(二):让学生用来列举法和假设法解释第2个活动中的现象。 1.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全班汇报:(列举法和假设法)为了方便学生接下来更快地找到规律,建议学生列举法用表格式的表示形式。 2.让学生观察:假设法的解释和列举法里的哪种情况是一致的?引导学生找出是和“5分成2、1、1、1”这一情况是吻合的。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假设法只研究这种情况就能断定一定有1人至少分到2支,而不用考虑其他情况呢?(让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4.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概括得出:因为,这五种分法中,5(2、1、1、1、)这种分法是最平均的,每个人分的数量最接近。如果这种分法都能符合条件,其他分法就更符合条件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最坏的情况考虑。 层次(三):8支笔分给7个同学,总有1人至少分到2支吗?让学生猜测并做出解释。 预设生成(1):如果学生首选假设法。那就问:你为什么不选择列举法来解释呢? 预设生成(2):如果学生先用其他方法,再请1名同学用假设法解释,然后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 (3)引导学生得出:如果数据大时,用列举法来解释不方便,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用假设法来解释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所以,这种方法更受大家的欢迎。 层次(四):观察、发现规律。 3支笔分给2个同学,总有1个人至少分到2支。 5支笔分给4个同学,总有1个人至少分到2支。 8支笔分给7个同学,总有1个人至少分到2支。 1.出示板书,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几种情况,都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笔的数量都比人数多1,总有1人至少分到2支)板书在黑板。 层次(五):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如果笔的数量不是比人数多1,而是多2或多3等,这个规律还存在吗? 然后出示:9支笔分给7个同学,情况会怎样呢?同桌共同来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解释得出的结论是:先拿出7支分给7个同学,还剩2支,剩下的2支不管怎样分,都符合了“总有1人至少分到2支”这个条件。)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铅笔数比人的数量多,这个结论都是成立的。 此环节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层次(六)、介绍数学小知识。 最先发现这个规律的是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了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又把它叫做“鸽巢原理”,还把它叫做 “抽屉原理”。 环节三、深化认识,寻找一般规律(教学例2) 1.师:“狄里克雷”发现这个规律后,并没有停止对现象的研究,他又发现了问题。让学生也想一想,还有没有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问题呢?

文档评论(0)

weizhent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