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出土钱范研究
中国是最实行金属铸币的国家之一,现有的考古资料证实,至迟在春秋中晚期已开始正式铸造钱币,铸钱工艺远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即日趋成熟,先秦时已有范铸,采用“分流直铸”法,故钱多为上下铸口。秦末以后,改用“直流分铸”工艺,铜范、石范兼用。至汉武帝钟官铸钱,为求钱型统一,铸饯由“祖范、母范、子范”逐次翻铸。中国铸币工艺,最迟到汉武帝时的上林三官五铢钱,已经成熟、定型。尤其是叠铸法,四汉初已使用,直至东汉晚期依旧盛行。在中国2500余年的铸币发展史中,钱币铸造大致经历了平板范竖式浇铸、叠铸、母钱翻砂铸造三个阶段。古代铸钱工艺的演进,为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陕西出土钱范概略
战国时期,秦国铸有铜币“一两圜钱”“半圜”“半两”“两甾”等。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铸币权统一收归秦王室后,初行“半两”钱。直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半两钱仍沿用“土制原范”的铸造方法。此后发明“石雕原范”铸造法,即选用软质石片,雕刻钱形数枚不等,并刻有主浇道和分浇道,浇铸时加一平背石片,冷却后揭开石范,去掉树状枝干,即成单个钱币。“石雕原范”铸钱法延续到汉初,钱树上钱的数量增多至数十枚。后因石范容易破裂,又采用阴文铜范铸造法,其铸造工艺同于石范。汉代铜币铸造业十分发达,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为防私人盗铸货币,改铸五铢铜钱。元鼎四年(前113年)又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在长安设“上林三官”专铸货币,“令天下非三官不得行”。据《勉县志》记载,汉代邓通曾在今勉县铜钱坝乡铸钱,故有其村名。西汉钱币及钱范今在陕西境内多有出土。在长安县窝头寨、澄城县坡头村和耀县孙塬乡均发现西汉年间铸币遗址。《汉书?食货志》载,汉代盗铸盛行,官方虽三令五申,仍屡禁不止。据研究,“上林三官”所铸五铢钱采用立式铸钱法,质量最为优良,这和采用先进的铸钱工艺是分不开的。
公元7年王莽改制,大量改铸新币,一时长安城铸币业十分发达。考古界在两安市北郊郭村、耀县绸桑乡发现新莽时期铸钱遗址,所铸钱币凡制作精良者皆用叠铸技术,其方法是用多个泥陶子范逐层叠合,从公用的浇口向流槽灌注铜液,一次可得到多枚饯币。在西安北郊郭村发现的新莽时期铸范烘窑,其窑道长2.85米,宽1米,窑由燃烧室、窑体、隔火墙和烟道组成。出土的大泉五十钱陶范共23层,每层8枚,可铸钱184枚,另有残块范、绳链范、辔范若干。说明新莽时期叠铸技术在陕西不仅用于铸造钱币,而且还用来铸造车马器等。新莽时期钱范制作工艺是先制作金属范,再用金属范制成若干个薄型阴文泥子范,晾干后经焙烧成陶子范,然后合箱堆积成整套泥型,即可浇铸,铸成后打毁陶子范取出铜币。此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晋六朝时期。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古代政冶、经济、文化发展中心。至今在西安附近汉长安城遗址内外的西汉建章宫遗址、石渠阁遗址及现今的六村堡、相家巷、东柏梁、后围寨、北沙口村和长安县窝头寨、黄堆潭村,户县兆伦村等发现出土了大量西汉、新莽时期饯范。这些钱范实物的出土与发现,为研究鉴别古钱的真伪提供了珍贵样模和依据,也是研究西汉、新莽钱币铸造上艺的重要资料(见图)。
钱范之研究
古钱币的研究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但是,对于铸钱使用的范模一直乏人关注,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朱彝尊辨识出“大泉五十”饯范之后,才引起了金石学家的重视。钱范拓本的著录始干清代前期,但只散见于《古泉苑》《古泉汇》《续泉汇》《货泉汇考》《钦定钱录》《金石契》《汉金文录》《奇觚斋金文述》《善斋吉金录》等古钱谱和金石学图录中,特别是民国时期出版的《古器物范图录》《簋斋吉金录》和《小校经阁金文拓本》三书,共收录钱范拓片110余品,其中有不少精品,且皆原大影印,为研究者提供了诸多方便。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都出土了大量钱范,钱范的研究也日渐兴盛。陈直(1901~1980年)著有《关中秦汉陶录》一书,收录陶器、瓦当、砖文共计501件,件件有考证,其中陶钱范129件。尤其是在《西汉陶钱范纪年著录表》中,揭示了汉代铸钱官署的存在与区别,推动了中国货币铸造史和秦汉铸币工艺的研究。
钱范研究对于古钱币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铸钱都是使用陶、石、铜、铁等材料制成的硬范。这些钱范得以保存下来,上面真实准确地储存着当时钱币的形状大小、钱文特征、铸造年代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信息。给古钱币的鉴别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郑家相在《五铢钱研究》中就曾依据更始和建武纪年钱范分辨Ⅲ刘玄及东汉五铢,又根据陕西关中出土的一批有昭、宜纪年的五铢钱范,分辨出昭、宣五铢。王献唐在在《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中,利用出土的钱范研究出石范的制作方法,发现五铢钱范有的是刻制而成,有的是翻铸而成,从而搞清了西汉时期铸钱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