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市场与“市场考古学”的思考
时下的年轻人多赶时髦,像我这样常与文物打交道的未老先衰之人,也想借此并不时尚的媒体阵地来侈谈一下新生事物。可能会有些不合时宜,但确实是一个值得文物界人士关注的问话题。主题词就是:市场考古学。那么,此“市场”指哪里,“考古”又何谓呢?我想以本人20多年来文物工作的实践试图说明一下,虽或不确,但敢为天下先。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活跃,人们长期禁锢的头脑被激活。过去从马海毛到章光101,到盘条,再到汽车,10亿人民9亿商,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倒的。搞来搞去,无非都是钱上加钱、价上翻价而已。除去权力、门路的因素之外,充其量也不过是个社会主义商业的原始状态。近十年来,先富起来的人们手头有些活钱了,而想富起来的人们,开始琢磨着走商业雅化之路了。中央电视台周周在“鉴宝”、天天在“艺术品投资”,地方电视台纷纷在“淘宝”,收藏和买卖古玩瓷器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了,平民百姓的心在躁动。数百元淘来之物,一送到央视“鉴宝”,经专家“法眼”,兴许就能值个万八千,甚至上百万元!略有些文物常识或商业经验之人还不至盲从,但有几类人除外:
最可惜的是那些民工,天天窝头就咸菜,使锹抡锤不舍昼夜。终于有一天,锹镐刨出个古坟墓棺什么的,无数双眼睛瞪直了。甚至有人夜晚蠢蠢欲动,哪怕是一堆碎骨殖,都有可能被一抢而光。即使讨到了几枚铜钱瓷片,那又能卖几个钱呢?
最可气的是那些有地下文物埋藏的地方,总有一帮“盗墓世家”。此时正好出山,他们成帮结伙,月黑风高夜,恰是动手时。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分赃到手,各寻买家。更有集团化的组织,供、产、销一条龙。
最可怜的是,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之徒,夜夜做发财之梦。尝终日而思,惜世上并无一夜暴富之术。赶上“开放”良机,遂选无资本的倒腾古玩为业。因有报纸电视的吹嘘,并不明古董之相同与相似之辨,疯狂聚敛,汗牛充栋。一日专家莅临,鉴其为伪品,分文不值,落得个花钱买教训。
此数类人的存在,市场有可能被搞乱,文物有可能被破坏,社会上多了些“不平常心”。笔者极力呼吁,国家亟应重视这样的“文物情结”,重视这样的文物现象,重视如此的文物交流市场,以及如彼“藏宝于民”的宣传。
其实,地球人都知道,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越是文明发达的国家,越重视其古代文明。如果国家暂时没有能力,适当鼓励“藏宝于民”是可以的,但坚决不可“藏宝于商”或“藏宝于俗”。文物是高雅之物,也是非常专门的事业。不具备相关专业常识与技能者从事文物之事,将会出现两个可怕的结果:文物被毁了,或文物被卖了。
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和更加完善文物保护工作呢?我建议,应加速培养和提高文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使胜任“市场考古”,力争将以往“定点考古”与“社会征集两个松散的环节整合在一起。因为“考古”可能重在“定点”,而“征集”重在“流通”。考古工作者可能更相信“坑”里的东西,从而怀疑社会上流通的东西;而文物鉴定界的人士往往专于对器物本身说长道短,而忽视其产地出处等。前者以为自己是最科学的,后者认为自己是最有眼力的。两者一点儿也不矛盾。如果有人两者兼备那岂不就是大家了吗?国家级的鉴定大师,资深学者,考古大家,哪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关键是在文物这个行当里“大家”实在太少了!
有些考古专家总是说:文物流通市场上是假货充斥,很难淘到真玩艺儿。可事实上,挖坟掘墓从来没有停止过;鉴定专家也在说:古玩市场上净是出土文物,有不少值钱的东西。可事实上,文物制假造假总是正在进行时。两种说法都是值得推敲的。而且也不利于文物保护与研究。成因分析如下:
关于“科学考古”
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房地产开发、危改拆迁等等,层出不穷的出土文物或墓葬,是否全部按规定上报给文物部门,文物部门是否又都进行了处理,处理过的现场有无遗留问题,这肯定是值得怀疑的。
国家并不提倡主动发掘,有限的由国家文物部门主持的被动发掘即所谓“考古”,当然,此“考古”是科学的。国家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事先周密规划,专家顾问,仪器设备,人员安排,较比那些挖坟掘墓者要“科学”得多了。然而,由于外面世界“物质文明”的刺激,人心浮躁,还有多少正当年的知识分子能专心做学问呢?此“学问”指的是某个专业或项目其间接或外围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学问”才称得上是真“科学”呢。
出版市场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所见都是些令人目盲的包装。翻开同类书就发现,很难找到不同的素材。对比前后期的专业书籍,无非是后人抄袭前人,换汤不换药、换皮不换瓤而已。自己发言成章著书立说的人多了,以亲身经历拿出第一手资料的人少了。有“见地”的书籍因并不好卖得不到推介,仅在专业人群中流行,而真正需要指点迷津的人还是得不到指点。那么,近数十年来文物界发生了多少事,出土了多少文物,在这些大陆货的书中能有多少体现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