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例高手的故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润例高手的故事   由文人而市场――曾经的国画大师们在润例面前的表现,与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妨找这样一些“润例高手”,看看他们当年在润例、艺术与生活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郑板桥 范本之下,其无后乎      清代中叶郑板桥自定的润例,应该是书画界最耳熟能详的范本,其内容率真直白,痛快淋漓,毫无忸怩作态之势。此润例写道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由于当时郑板桥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且江浙一带的书画市场在盐商的介入和追捧下,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这份直白的润例非但未被指责为市侩,反倒还被人捧为佳话。虽然天才不可效仿,这位难得糊涂先生也过于精明,但民国文人在润倒上的种种表现并不比板桥逊色多少。   大多数书画家在制订润例的时候还是尽可能将语言组织得婉转漂亮,虽不致冠冕堂皇,但目的却都是在靠画作交换现钱的基础上,试图保持身为文人的最后的一点清高之气聊以自慰。   在这些润例之前,多有一段引文,措辞优雅,引经据典,或介绍书画家卖艺之缘由,或铺陈书画家的高超技艺,即使放置今日来读,仍别有一番滋味可寻。取《非儒非侠斋鬻文书画润例》一则共赏:   闻迭不求,薇蕨难采,饥来驱我,壮尚依人。不使造孽之钱,爰售生花之笔。文章敢希善价,翰墨愿缔神交。姑韫椟以待沽,毋卖菜而求益。世有知鲰生者,请如例以偿之。   这则润例第一段是四六骈文体,连用多则典故,“薇蕨难采”说的是不食周粟最终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兄弟,“饥来驱我”说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这都是历史有名的隐士高人。“不使造孽之钱”说的是明代大画家唐伯虎卖画的故事,以此说明自己靠卖画谋生的艰辛。最后自谦为浅薄无知的“鲰生”(即小生),含而不露地请求买主照价付款。虽是价格表,却用心如此,这婉转,既是卖弄,又是羞赧。   当然,如难得糊涂的板桥先生一般直白的润例也大量存诸于世,润例写得越详细直接,操作性也就越强,从而口舌叨扰也就越省些。   民国时期,申报上整版的润例广告无不简洁直白,虽然或许是节省广告费用,但也是书画家们更加务实坦荡的进步。然而,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些整整齐齐码在小框子里的润例却和现在报纸上的骑缝豆腐块减肥广告无异。有人便拼命想使自己的润例在密密麻麻的蝇头铅字中突出重围,提高身价,因此,请名人待定润例就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吴昌硕就曾为朱续辰在期刊中作介绍并“爰为代定润格,以便世之求君书者”;前任民国总统黎元洪也在1925年4月11日的《申报》上为戚饭牛代定润例,而陶冷月的书画润例由蔡元培先生代定。      黄宾虹 五十年后的价值兑现      黄宾虹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黄”,其影响力由此可知。他曾自己预见:我的画需要50年后才为世人所知。的确,他的作品曾一度不被人们所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市场价格不被看好。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价格直也处于相对低位。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民欣赏水平的提高,黄宾虹的画价开始出现明显上升趋势,突破50万元价位的作品比比皆是。至90年代中期,黄宾虹的作品成交价格路走高,人们对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开始重新认识。   对于黄宾虹的润格,在1942年写给黄居素的信中,他曾深有感触地说道:   润格虽在前十余年友人订有价值,然鄙人素不愿鬻画为生。垦荒力蔷,势又不行。唐子畏去“‘湖水上田人不要’,至不得已而卖画中之山,为刻印数种拙著之计。”   可以看到,虽也有生活所迫,难免世俗的状况,但黄宾虹终究非世俗中人。他一生画画,更是秉性中的崇高感和使命感,让他把理想与目标放在更高远处。黄宾虹不以职业画家自居,而十分注重学术,以学人之面处人待事,平易近人,看重友谊,对他朋友不愿以润例论价,甚至不愿提起,这种与市场保持的特殊关系,很有传统文人味道,其目的也十分明确:意留传精作,不与人争名利耳。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时间越久它就越显现出强大的魅力与价值。   相比之下,职业画家往往以卖画为生,迎合市场,他们的创作受到市场牵制,从而放弃一些自己的美学主张和追求,这就很难达到一个高度。往往有成就的画家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们为了实现内心的追求,宁愿牺牲作品进入市场的机会。   进入新世纪,黄宾虹作品的价格不仅强劲上扬,还出现爆发性增长。其中2005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推出的黄宾虹《山川卧游图卷》,以638万元成交,创造了黄宾虹个人作品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而从2001年至2006年间来自拍卖场中的信息来看,其作品整体性的上涨已成事实。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