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中的取与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市场中的取与舍   我们今天到商场中去买东西,大概也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货比三家。决非是见名牌儿就买,如果不谙此理。慢说是让人讥笑为不懂装懂的瞎买,即便是屁股后头挂俩银行,一路扫货下去,终难免有破产的那一天。英国有位中了大彩的清洁工,得了一笔天文数字的奖金,不上数年,因为花天酒地,烂买名牌儿,最后竟一贫如洗,本是一个前世福现世报的例子,可不曾想,福报却被他如此的挥霍了,之后的他原来干什么破产以后又重操旧业。所以,改一句广告词儿:即要买贵的,更要买对的。买贵的,是地位的象征,是品味的表现。况且,贵在现今而言,已经被人理解成正牌儿,凡是不为三顿饭奔波的,嘴里还有嚼锞的,大抵怕了假冒伪劣,以及现在乱吹的山寨之风,咬着牙也要买贵的,为什么?保险。就拍卖市场上的文物艺术品而言,那就不是仅仅买贵的了,更要买对的,下手重了,买的不对路,看不是用不是,虽说可以等着升值,但不能赏心悦目,干等着将来成倍的赚回来,那你说光剩下着急了,一点儿意思都没有,那还不如不买。   例如在拍卖市场上见到的清代皇帝的字,艺术水准就大相径庭,尤其是匾额、大幅中堂的“福”、“寿”字,先不说有些字是大臣、侍书者代写的,即便真是御笔,也是体现当时的皇恩浩荡而赏赐给王公大臣的,将这样的字悬在家中显赫的地方,以示恩宠,其政治意义一定大于书法价值。可在今天,这字只能买回家藏着,挂哪儿昵?没有那个环境挂不得,堂庑够大,清洁收拾又是问题,实在不好说。记得马未都说过这样的话,太和殿里的宝座好吧?可你换了个沙发搁在那儿,就不是样儿,怎么看怎么都别扭,它不配套啊!   前不久,香港有家拍卖公司,拍了一件清代宫廷的玉印,名日“太上皇帝”,不用说,这是乾隆皇帝的御印,据闻拍了上千万,我就不理解,这枚印章除了玉料名贵之外,别无可取,人家做了皇帝、做了太上皇帝、做了十全老人,晚年怡情翰墨,不论自书还是题跋,可以“乱盖一气”。我们今天虽然花了大价钱拍了下来。但名不副实。它不像一件绘画作品,你可以拥有我也可以拥有。印章是印信,是取信于人的东西,你拿着我的东西还沾沾自喜,不知买者如何,我心里总有点儿那个。先不说从爱护文物的角度上不能钤盖,即便敢盖,我们也得是那个人啊!所以说不对路,不如“物归原主”。   我们再说清代皇帝书法,有的就能看,有的就看不得。比如说乾隆皇帝赐给内务府大臣英廉的“斗南介景”四个字。写得实在一般(曾估价20万~30万),不如他写的行书四屏七言诗(曾估价40万~60万)和行书册页(曾估价50万~80万),前者有点“煞有介事”,后者则流畅自然。如果按照“即要买贵的,更要买对的”的逻辑, “行书册页”的确是最上选。还有,如咸丰皇帝的一副对联: “春至无形因时生迹;天长不老以古为年”,若以对联文意论,能欣赏能咀嚼,估价为33万一48万。但是,就书法而言,有人支持书写内容和书写形式要统一和谐,有人则认为书法和所书写内容是两码事,可以不去管它,不管如何讨论,高古也好、清新也罢,有一点总可以一致,那就是要生动,不能“肉”,一“肉”字就没法儿看了,而咸丰皇帝的这幅对联就太“肉”了。这副对联的书法字写得圆润无骨,反不如他写的行书七言诗,虽然估价8万~15万,但要比对联写得生动。   如果要在清朝诸帝中选几位书法真正不错的,我投康熙、雍正皇帝一票。我们看康熙、雍正和乾隆的书法,不论从哪一方面,前两位都较乾隆皇帝为佳。当然,不是乾隆皇帝的书法不好,而是写得太熟了,太“馆阁”了,令人读一字而知全篇,读全篇而知所有,这样的书法,即令是人们再喜欢,都避免不了眼睛的疲劳,直接的后果就是避之唯恐不及。在部分清帝的书法里,从康熙开始,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到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人,真正能在书法里看见“笔迹”的,恐怕只有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了。我们对于康、雍以下的皇帝也不是一概否定,认为没的可瞧,关键是要分出他们的书法是赐给臣工的还是自己“写着玩儿的”。赐给臣工的恐怕都太过“一本正经”, 虽然书法写得端肃工整,很是不错,但说句不恭的话,仿佛都是用老玉米核儿沾着墨写的,趣味没有,也可能不敢有,而受赐者,大概从不以书法的角度去观赏皇帝的字,唯有“朝乾夕惕”,恭谨有加,勤勉不殆,仔细替皇帝办差而已。像这样的书法,只能从恩宠、策励的狭隘方面去看。换句话说,在拍卖市上,像这样的书法不论贵贱掏钱的时候部要仔细。那么,皇上“自己写着玩儿”的,就又另当别论了,除了追求工整,典雅之外,还能见到一些情趣的流露。其中较有特色的,当属康熙和雍正俩位皇帝了,至于乾隆以下的皇帝书法,情趣确是不多。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个问题,除了清代推崇的“乌、方、光”的馆阁体,使所书之字最大地泯灭个性,使之高度统一到典雅、功夫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要从制笔和纸张两方面来说了,我猜想,清代宫廷用笔是区别于我们民间使用的毛笔的,它在用毫捆扎等方面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