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人神观念与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docVIP

魏晋时期的人神观念与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晋时期的人神观念与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   [摘要] 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有现实与想象两个层面意识的交汇,既诱惑于洛水女神清丽脱俗的风姿韵态,又停止于礼教背后的禁锢现实的暗示。人神交接既是曹植的美感情感需求,也是曹植及魏晋时期士人超脱现实、灵魂救赎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人神交接;救赎超脱      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历来争论不休,如“感甄”说,“托喻君王”说等都是由来已久的解释,唯独对曹植本人的自序不够重视:“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这段话明白地说此赋有感于“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写,即人神交接的想象是其创作的原动力。不论其文字背后的真相如何,其字面体现的涵义是应该首先求索的,即便看来显得直接又简单。   人神关系是自初民以来人类的基本思想内容,也是文学恒久的主题,但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很强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文学中人神关系经历的是曲折的历程,从春秋战国孔子极力泯灭人神差别,到魏晋的人神交接的向往,曹植的《洛神赋》正在礼教和神往之间、正在现实和想象之间。我们的祖先在跨入文明的门槛不久,就把原始的宗教和神话历史化、伦理化了。《周易?观卦》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孔子也以现实的精神解释“黄帝四面”和“夔一足”的神话传说。《尸子卷下?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说二“神道”被圣人用作教化天下的工具,先民的宗教神话精神逐渐让位于政治化、伦理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圣人“神道设教”,使神话中的神走上为现实、为政治、为世俗人生服务的道路。   神形人化和神性人化在先秦两汉已经开始,但此时神的形像比较模糊或者缺少人的特点。如先秦神话中的盘古、女娲、羲和、黄帝、西王母等形象。女娲是“人头蛇身”、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西山经》她们的形像人兽之间,缺乏美感,令人感到恐惧和怪异。到了魏晋时期,神的人形、人性特点进一步加强,而且由于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多了仙的色彩。他们不是完美无缺的,还没有被完全伦理道德化。在他们身上也有了人的七情六欲。不但女神有风流韵事,而且男神也是风流多情。如《祖氏志怪》“庐山夫人”条写人神相恋,情意缠绵。吴均《续齐谐记》“清溪庙神”条写清溪庙神主动邀请赵文韶以音乐互通款曲,并成一夜之好。《搜神记》卷五第九十五条写蒋侯神爱上一位十六岁的少女吴望子,以贵人的模样显形,向吴望子掷去两个李子求爱。这些人神相恋的故事,在魏晋志怪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魏晋时期所表现的神较少道德的约束,同人在情感上表现出了一致之处。   在魏晋志怪小说中,女仙的形像更为美丽动人,既有浓郁的人情味,又有超越世俗的仙人气。她们是有情和无情的统一体。《搜神后记》卷一“袁相根硕”条、卷五“白水素女”条,刘义庆《幽明录》“刘晨阮肇”条、“黄厚”条,写人仙婚恋,属于同一模式,都是凡人与美丽的仙女结成秦晋之好。仙女们都年轻美丽:或“年皆十五六,容色甚美”,或“姿质妙绝,音声清婉”,或“年已弱笄,容色婉妙”。这些容颜绝美、体态动人的仙女,成了人们梦想中的追慕对象。仙人们不需要经历生命中的死亡就可以享受到憧憬中的幸福生活,而且生命可以永远的延续下去。因此,仙人的生活、仙境就往往成为尘世凡人所想往的理想世界。道士们为了自神其教,更是美化仙人的形像、生活、居处。如晋代道士王浮的《神异记》、葛洪的《神仙传》、王嘉的《拾遗记》,他们专门记仙人、仙境、仙物,描绘出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理想世界。   希望升仙既是广大世俗民众的心愿,也是文人的心愿。魏晋时代是一个战争不断、灾异连绵的乱世。面对死亡,面对人生的恐惧和痛苦,文人们于是借助游仙抒发怀抱、滓秽尘世,追求自由超越、审美愉悦就成了文人文学创作的精神特性。游仙就成了这个时期文人们逃避现实、寻求灵魂安顿的人生取向。同时,游仙题材也就成了文人文学创作中一个极为普遍的主题。   曹植的《洛神赋》正产生在这样一个崇拜神仙的时代氛围之中。《洛神赋》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神相通的形态,正是魏晋时代的人神观念对曹植的游仙思想及其文学创作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的明证。   写神女题材并非曹植新创,最早可以上溯到宋玉的《神女赋》。宋玉之后,此类题材的作品可谓是源源不断。和曹植同时代的王粲、陈琳、杨修、应炀等人均有此类题材的同题赋。关于曹植的《洛神赋》,从古至今均认为有寄托、有影射,其中隐喻了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伤,他是借男女之情来抒写政治之感。   《洛神赋》是曹植在黄初时期的作品。此时的曹植是“圈牢之物”,(《求自试表》)故而此作应该有出于自身的深切感受与抒情言志的现实需要。曹植最后十年的生活处于受禁锢、迫害的境地,所以他所写的诗都渗透着孤独和哀伤的情调。曹植诗中最鲜明的形象之一就是蓬花:“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