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陶瓷之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中国60年陶瓷之路   早在1470年,中国的制瓷技术就传到欧洲,1709年德国烧制出了硬质瓷器。1750年英国发现瓷土,并烧制出瓷器。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欧洲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原料配比、成型方法、烧成技术以及装饰工艺等方面,都采用了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方法,瓷器的质量和产量大大提高,中国传统手工业方式生产的陶瓷,面临着危机和挑战。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德、法瓷器开始销到中国,后来日本瓷器更是大量销往中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陶瓷生产,无法与洋瓷竞争。清代晚期开始的洋务运动,景德镇也开始兴办了瓷业公司,湖南醴陵更是引进国外的花釉笔筒1971年李允忠设计造型杨静荣配釉先进设备和人才,唐山和河北邯郸等地也相继发展。到民国早期,中国陶瓷开始苏醒,逐渐与世界接轨,至日本侵华的前一年,中国陶瓷曾经创下了历史上最高的年产量。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占领中国广大的土地,在战争动乱中,刚刚开始与世界接轨的中国陶瓷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闻名世界的“瓷都”景德镇,虽然没有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但是却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三十多座窑炉被炸毁,绝大部分窑厂被迫停产。瓷器产量由抗战前的19954.8万件,衰退到300万件。“陶都”宜兴1942年被日本占领,陶瓷工人为躲避战祸,纷纷逃避他乡,窑厂被破坏,陶瓷生产一落千丈。宜兴素以紫砂工艺闻名中外,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从事紫砂生产的工匠多达上千人,到解放前期只剩下二十几人了。另外几个著名的陶瓷产区如河北唐山、广东石湾、福建德化等地,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整个中国的陶瓷生产处于奄奄一息的最艰难时期。   纵观新中国60年的陶瓷之路,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1979年可为第一阶段,1979年至今可为第二阶段。      1949年―1979年的陶瓷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中国陶瓷,从屡遭摧残濒于灭亡中重逢甘霖,开始恢复和发展生产,书写出中国陶瓷发展史崭新的一页。      恢复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陶瓷生产方面,党和政府克服重重困难,逐步恢复各地的陶瓷厂和作坊,重新开始生产。国家对失业的工人进行救济,并组织个体户生产自救,同时对私营陶瓷厂发放低息贷款,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而且疏通供销环节,使生产发展得到初步保证。   在恢复陶瓷生产的一开始,党和政府首先关心陶瓷工人的生活。千方百计召回流散各处的技术工人,并且从长远考虑,让他们带徒弟传授技艺,使优秀的陶瓷技艺传承下去,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生产的恢复和生活的安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对陶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更促进了陶瓷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当时恢复得较快的地区有景德镇、宜兴、醴陵、唐山、石湾等地,陶瓷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不断刷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组织建国瓷生产的建议。1950年由轻工业部科学研究和美术设计等方面的专家成立建国瓷设计委员会,郑振铎任主任委员,江丰和张仃任副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担任设计工作,以景德镇为主,同时包括湖南醴陵和江苏宜兴等重要陶瓷产地负责制作,完成批量新产品的试制。      建国瓷的设计制作工作自1952年开始,到1954年9月结束,完成了73556件产品。这次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有计划有目标地恢复并发展中国的传统陶瓷技艺,有组织地协同各方人员共同参加工作,发挥了各方面专家的才能和专长。在研究和发掘传统技艺方面,用科学的方法实验分析,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恢复了部分传统陶瓷的优秀品种。与此同时,在湖南醴陵和江苏宜兴。就各地著名的产品进行了研究改进,醴陵的釉下五彩和宜兴的紫砂器,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以建国瓷为开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历史名窑的工作相继开展。1955年10月,在第一次全国日用陶瓷会议上,提出了“发展祖国文化遗产”和“多点发展、百花齐放”的方针,对恢复和发展我国历史名窑的传统产品作了具体安排。从1956年开始,先后组织陶瓷考古、科技、美术等方面的专家,对历史上的名窑进行了重点调查研究工作。其中有浙江龙泉窑,河南钧窑、汝窑,河北磁州窑、定窑,福建德化窑、建窑,陕西耀州窑等。   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结合传世的文物作品,相互对照研究。进行理化分析、工艺试验,并对传统的造型装饰整理和研讨,掌握历史名窑的传统技术,继承优秀的艺术风格,使许多历史名窑相继重放异彩。   浙江龙泉窑在宋代辉煌一时,粉青、梅子青釉闻名海内外,元代更是畅销国内外,明代早期还专门为宫廷烧造贡瓷,到清代早期则逐渐衰败。1959年后,浙江省轻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与考古、美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合作,对龙泉古窑址进行发掘、考察、研究,掌握了龙泉青瓷的烧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