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艺兼修 技道两进
丛文俊1949年1月22日生于吉林市,祖籍山东文登。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考古学专业(古文字学研究方向),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暨古典文化与艺术文献研究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当代中国书坛上,丛文俊教授被誉为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我看来,这还不足以体现他的学术造诣和艺术才情。丛先生的研究领域除书法理论之外,还深入古代书法史和上古历史文献,著有《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等,其论著总数已超过200万字,显然,这远非单纯一个理论家所能概括的。不过,丛先生书法家兼理论家的双重份,使他得以学艺双修,自由出入于学术与艺术之间。化学为艺,书法自然会涤除尘俗,气息古雅;以艺为学,又能将艺术的体悟在学问上融会吸收,且完全没有扦格之处,这在自古以来“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今天学、艺截然两分的现状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近年来,他在创作方面喜获丰收,先后出版的《碑帖导临?散氏盘》、《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和《篆隶技法美学基础》等,都日益显示出这位学者兼艺术家??欲度的创作实力和对于创作理论的学术性关怀。
丛先生的翰墨生涯至今已经跨越三十多个春秋。青年时代起对书法的痴迷不已,不仅缔造了今天他在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也最终改变了他学术研究的道路和方向。随着他与书法关系的远近不同和在认识上的一系列变化,其书风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七十年代准备期,八十年代积学期,九十年代探求期和新世纪的独具个性化风格时期。
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毛笔成了许多有为青年手中争斗的武器,而与常人不同,书法却时时为他带来精神上的欢愉。“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划壁。”此种情景多少反映了当年他对书法的迷恋。手头几本字帖成了全部的精神食粮,一部《草字汇》早已烂熟于心。此外,他还用透光纸钩摹了所能见到的二王行草书。这一自学书法的方法一直陪伴他到文革结束直至上大学之前。70年代中期,他的行草书法作品就参加了《现代中国书法展》并远赴日本展出。
进入了大学后,他先后辗转于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有机会侍于省吾、罗继祖、程千帆三位先生左右,向他们拜问道艺。几位大家的学品、书品和器识对他当时及后来的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影响很大。在名师的指点下,他学问大增,书法创作也渐入佳境,八十年代初作品即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但此时他的主要精力和兴趣全在学术研究,为此不惜淡出书坛。然而,他对书法的钟情仍潜滋暗长,他之所以选择古文字作为博士研究方向,很大种度上正是出于对书法的喜好。在他眼里,举凡甲骨、金文、简牍帛书、刻石、砖陶等文字遗迹,都无异于传世法帖,竞相跳进他学习书法的视野当中。为进行隶变文字研究,他几乎将这一时期所有的文字遗迹一一临摹,并作成卡片,这为他后来全面研究书法形体做了资料上的储备,也成为他书法上从行草向篆隶转移的契机。如何将上古文字进行艺术创造,是他在实际书法创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曾亲眼看到,在丛先生昔日同窗、如今已是专家学者的庭堂上,仍悬挂着他当年的墨迹,虽名曰“集字”,但笔势振翮,古意淳厚,从这点来看,丛先生可称得上当代古文字书法的早期实践者。
“不通一艺莫谈艺”。在经历了十余年书法实践与学术积累之后,八九十年代之交,当丛先生重新回归书坛时,便声名鹊起。他的《论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兼评当代中国书法》一文洋洋洒洒二万余言,凝结着自己多年来书法实践的经验和对书法创作现状趋势的思考,此文一出,恰如一剂针砭药石,足让书坛刮目相看。正如编者按所言:“不唯对于初学者,亦对书家、书学家们,尤其是对那些苦苦追求书法真谛、探索书法奥秘、研究书法本质与特性的同道先生们,也不无启迪,甚至于书坛领袖与组织者们,我们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此文点燃了蕴积在他胸中的艺术激情,无意于书家的他,从此坚定了学艺双修的决心。
九十年代,中国书法开始进入了展览化时代,各种形式的探索纷至沓来,丛先生以一个艺术家的直觉,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他努力尝试各种创新手段,从笔墨至结体,有意识夸张情绪化、个性化的特点。如用枯墨破笔写大篆,将曲笔抖笔引入行草,追求拙朴涩迟人书俱老之境界。从这点来说,他也算是当代流行书风的早期探索者之一。我们从《中国书法》1996年所刊登他的几幅作品中就能看到他这种有益尝试。可是,这种探索似乎远没有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后来他在为《书法》杂志所写《学书自叙》一文中,对自己这一时期的书法创作有如下客观分析:“我对当代书法的尝试有点危险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