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器与文房清供
中国人赋予玉器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涵盖了传统道德、审美的诸多方面。玉器既是吉利祥瑞的象征,平安福佑的象征,富贵荣华的象征,又是延年益寿的象征,青春仪美的象征,更是道德修养的象征。所以,中国自古就有所谓“君子比德干玉”,“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礼记?玉藻》)的传统。所谓“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人也。”(《礼记?玉藻》)于是佩玉便成了君子有道德修养、行为光明磊落的标志。这就将玉器的道德功能与实用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文人,作为君子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更是将这种结合扩展到了自己生活的多种器物,尤其是与文事相关的文房清供。“文房”广义为文人的书斋或书房,狭义则专指书写、绘画与读书的文具。 “文房”一词最早见诸文献的是南北朝时期,当时专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 《粱书?江革传》云: “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干千里。”唐代时, “文房”逐渐演变为文人的书房。唐代诗人杜牧《奉和门下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云: “彤弓随武库,金印逐文房。”此“文房”,所指便为文人书斋。及至南唐,“文房”已成为文人书斋的专用词。宋代时,文房用具的品类逐渐增多。宋人苏易简撰写了《文房四谱》一书,将文房四宝各自列卷,搜采颇为详备。南宋人赵希鹄著《洞天清禄集》,将文房用器整理成书,列入十项与文房相关的器物:古琴、占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古翰墨笔迹、古画等,其实当时流行的文房器物还有很多。宋代的文房用器已从实用的书写绘画的材料,向精神审美的文玩发展,不仅门类丰富,用途广泛,而且制作材料也非常讲究。这些文房的器物成为了“文房清供”, “清供”原指清雅的供品,如逢新岁以松、竹、梅供几案而谓之“岁朝清供”;以清香祭先人谓之“清香清供”,而文人多珍爱文房用具,故将这些用品冠以雅名,谓之“文房清供”,有着“云烟供养宜”的雅趣,在拓展它们的实用价值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价值。明代进入了文房清供的繁荣期,得到皇室的青睐。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东邹县尚寨村鲁荒王朱檀墓中就出土了诸多的文房器物,例如水晶鹿镇纸、水晶兽形水盂、玉荷叶笔洗、碧玉笔格等。又有更多的器物被纳入了文房清供的范畴,曹昭的《格古要论》、文震亨的《长物志》、高濂的《遵生八笺》、屠隆的《考粱余事》等书中列入众多的文房用具。文人们对这些文房清供的追崇,体现了明代文人“干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的心境。清代,在康、雍、乾三朝皇帝的爱好与推动之下,文房清供发展到鼎盛时期,被誉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外,更潜心发展“文房四宝”的辅助工具。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高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些器物的实用价值,也被观赏与把玩性所取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玩清供”,几乎渗透文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涵盖文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无所不在,蔚为大观。
既然玉石为“石之美者”,又兼“五德”,关键是“君子比德干玉”,那么,将玉与文房清供相结合应当是再完美不过,或者说是自然的,又是必然的选择。
笔,纸、砚,作为“文房清供”的代表,早已与玉水乳交融。
玉笔,又称之为玉管,是以玉制作的毛笔笔管。晋书法家王羲之《笔经》中曾批评制笔的奢华: “近人有以绿沈漆竹管及镂管见遗,斯亦可玩,何必金玉。”元陆友撰《研北杂志》中载:“袁伯长,有李后主所用玉笔,管上镌有文字,镂甚精。”明代的玉笔,存世最完整和精美的当属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螭纹玉笔。此笔通高20cm,于笔管和笔帽上各浅浮雕一组螭纹,其上所饰两螭纹,形态基本相似,皆有羊角式双耳,独角,长发向脑后身侧飘动,脑后有若干条短平行线,口衔灵芝,背有双线随形脊,腹两侧和足上有短平行线,足关节有多组漩涡式卷云纹,背有向两侧外伸且分叉的鳍或羽翅纹,四足,三爪,足间有单平行线组列的毛道纹,通体呈爬行状。从整体看,尚有元代遗风,工艺精美绝伦。
用玉造纸,古未有之,然而,以玉为纸,还是能够见到的。南京博物院藏有南唐时的“玉哀册”,该册为1950年江苏省江宁县祖堂山李神异钦陵出土,用和田青玉制成。玉册每片作扁平长方形,将玉片裁齐磨光而成。正面刻竖排楷书金字策文三行,系先琢刻文字,后充填金粉而成。背面刻有玉片序号“八”。哀册由42片组成一册,出土时贮于一石函内。清代时,乾隆皇帝尤喜欢将自己的墨迹留于玉册之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三希文翰玉册”、南京博物院藏有其“御笔洪范碧玉册”、 “御笔临王羲之玉册”、 “青玉御制七佛塔碑记”等。
玉制的砚台多为玩赏之用,少用于研磨。玉砚始于汉代,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中载: “汉制天子玉几……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以玉为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