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具剑饰的名谓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具剑饰的名谓辩      人们对玉具剑饰研究,常常引用《三国魏?孟康》对玉具剑饰的解释:“、首、镡、卫,尽用玉为之也”。这种四件套的玉具剑西汉贵族墓出土较多,而东汉出土的则不为多见。综观玉具剑的发展,其兴盛似乎与铁制钢剑的出现有关。今人对玉具剑饰名谓各有其说,最多的看法是在西汉逐步形成的,且因玉上的装饰花纹日益精美,逐渐形成了以上层统治者佩饰的珍贵玉具剑的四件组合“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玉剑”而命名之。因历史文献和历代学者对玉具剑名谓的注释不一,其中玉剑似乎不见后人太多的异说,而其他,都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玉剑格的命名分歧最大,不仅有称之为的,还有称之为的,更有把剑说成是剑的;还有把剑镡说成剑格的。如郭沫若先生的《行气铭?释文》中对剑镡的理解,就是“知即剑柄与剑身相接处(古人以为‘镡’今人以为‘剑格’)之玉饰”。   对剑镡的定名众说纷纭的现象,始发于东汉时期,东汉时期的不少文献中对它的解释,就已产生若干不同的说法。其实在西汉时期,对玉具剑的使用规范,没有那么严格。如南阳百里溪M1出土的一件西汉玉剑,发掘时发现其是由玉剑改制而成的。用在了的位置上,充当了玉剑,并且依然保留着原玉剑两端外伸的形制结构。由此,借众说纷纭所产生的各个年代,可见,其史料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玉具剑名谓的断代时界点,比如“剑镡”应以东汉前的佩剑称谓用词的词意解释为准。这无疑给我们在寻找文献时,提供了一个时间筛选引证的技术帮助。即尽可能地不要把后代兵器约定俗成误用的历史剑佩饰名称,将错就错地用在对前代的佩剑形制的考证上。   孙机先生在其《玉具剑与式佩剑法》一文中,曾对剑镡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剑格的形状正向两旁横出,所以根据剑珥的命名判断镡即剑格,也具有其合理性。”其推断就是根据后人对《说剑篇》的释文,引司马之说“镡,剑珥也”,以及进一步借后人对《释名?释天》的颜注“珥气在日两旁之名也。珥,耳也。言似人耳之在两旁也”的说法,确定了珥的用意就是所谓剑口旁横出的结论。      不少有关玉具剑名谓论说文章,都有文献词意释解的时间性把握不好的遗憾,比如上面用唐代剑镡注解古代的“镡”。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进一步的名谓解释混乱。   我们应该把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先后时代进行考证,不要把后面的文献提到前面来,作为主申论说。要还春秋时期出现的玉具剑饰名谓正身,就得首先参考春秋时期的文献名词本意为要,对后人的注释也要慎重借用。   玉饰剑根据现有的出土资料看,肇始于西周,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一座西周晚期的大型贵族墓中,出土一件铜柄铁剑,铜茎外套装玉管,柄末端且装有圆形的玉质剑首。至春秋战国之际,中原青铜剑的成熟兴盛,到汉代铁制的玉具剑出现。玉装剑由一个玉具装饰到多个组合,完成了日趋完备的发展过程。随着这个发展的过程,玉具剑的名谓也有了不同时期的变化。   经考证,始于春秋时期的剑镡,当是指剑首而言。《张衡?东京赋》:“底柱辍流,镡以大。”李善注:“言大之险同乎剑口也。”,本或作,音。大山在近河南省浚县。这个东周浚县的政治军事作用,和西周都城“镐京”是一样的。孙机先生引用的《庄子?说剑篇》中:“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解说镡,就是格的位置。如果结合当时先秦历史地图就不难发现,庄子是把天子之剑的朝向,定为西北指向东南。把镡的位置,定为陕西岐山南西周的发祥地―都城“镐京”。由此可见,镐京、浚县都恰似剑上起防脱滑的剑首,有如君行天下时,起中流砥柱大后方的军事堡垒作用。   《汉语大词典》解释剑镡,是剑柄末端的突起部分,状如蕈类,中空,上有孔,吹而有声,其实就是指自西周开始有的銎柄剑的剑首空处。司马注:“镡,剑珥也”是没有错的。这个镡,是从金部,正好明示它属于玉装剑的起初阶段用词。问题是,清代学者引用东汉刘熙撰《释名?释天》对“珥”的解释时,没有弄懂《释名?释天》实则是对一侧耳的玉耳饰观察。借“珥”的原始释意“玉耳饰”的圆型装饰物之形,来解释天文上日、月晕的现象。后人异想地把此耳,视为脸两侧之耳,把圆型装饰物发挥成了悬挂双耳的装饰结构。完成了此“耳”等于“双耳”的概念转换。最终导致了对“镡”的原意曲解。以致有了“剑格的形状正是向两旁横出,如珥一般,而据此断镡即剑格”的说法。   其实江苏六合程桥出土的春秋玉剑格,就是个椭圆形柱状,没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格与剑茎的T形结构。所以清段玉裁注引《通艺录》:“镡谓之珥”同《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锵鸣兮琳琅”当为一物。这个玉珥借李善注引《苍颉篇》:“珥,珠在耳也”的解释可知,珥就是塞在銎柄剑金属圆盘空心剑柄上的玉饰。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喇叭型空心剑柄后,常常镶有绿松石等。现藏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就有一件空心剑柄后镶有绿松石的中国古青铜剑,此便是一例证。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