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呼唤真情实感.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呼唤真情实感

课堂呼唤真情实感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课堂上出现了形式并未为教学服务的现象。本文旨在从教师要真诚、学生要真情流露,活动要真实效三方面呼唤课堂真情实感的回归。 【关键词】真诚 真情 实效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令教师耳目一新,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它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变化,新的突破,新的创造,但同时也将部分教师带入了一个误区:只注重热闹的表象,多样的形式,却忽视了《品德与生活》真正的实施意义与内涵,让我们的课堂有很多浮夸的现象,让课堂失了“真”。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使我们的孩子能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并与人交往。因而我们教师有责任培养一群真实的社会人,并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言行中耳濡目染,在真诚的课堂气氛中潜移默化。 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自信的源泉,是课堂的生命,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真实的评价。 1、?真诚的态度 低年级孩子单纯、天真,老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圣旨”,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每句话都该是至真至诚、发自内心的。在《踏雪滑冰》这课教学前,为了调动小朋友们搜集关于秋天信息的积极性,我说:“只要你们找回了秋天,人人都有机会展示。”几天后的《品德与生活》课上,我感受到了一双双期待展示的眼睛,看到了一张张洋溢着兴奋喜悦的笑脸。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活动开始了,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展示着,教室里荡漾着浓浓的大自然气息。眼看时间不多了,我着急地说:“反正你们五组跟刚才几组带来的东西差不多,我们就不展示了。”此时的我丝毫没有察觉到孩子们的失望。课后有位小朋友拿着银杏叶跑来对我说:“老师,您不是说人人都可以展示吗?怎么没轮到我们?你瞧,我带的叶子形状和他们的不一样,你看像一把扇子,多美啊!”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早忘了我的“承诺”,我觉得自己在孩子们面前失了信。而且,面对孩子们那种积极负责的态度和纯真的笑脸,我又怎能如此轻描淡写地用一个“差不多”就敷衍了事?孩子们需要的是教师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的珍重和真心诚意的评价。 2、真实的语言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评价中,教师应该以激励学习为目的,“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让学生通过一句句振奋人心的话语及一个个欣赏关怀的微笑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享受学校生活的愉快、自信。然而与此同时,有些教师打着“新理念”的幌子,出现了“棒杀”之后的“捧杀”,只知一味地激励,对出现的问题避而不谈,而他们唯一的理由竟是新课程不能批评学生,要激励赞赏。如:面对组长主宰的合作小组,老师说:“合作得真默契!表现很出色!”面对错误的表现,错误的答案,也都说“不错!”。“捧杀”的结果是教师赞赏性语言泛滥,学生一味地听好话,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差,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同样是误人子弟。我想学生有权知道参与活动过程中它所体现的真实价值,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评价语,是即是,非即非;需要的是鼓励不是奉承,是真意不是虚情,是尊重不是盲从,是引导不是回避。评价语言不需要华丽但语气要真诚,这样才能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3?、展示自我,流露真情。 《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是有着自己的发展需要、学习方式、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的成长类型和进度的独特的个体。 我们开展的教育活动,应该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思维水平。在生活化、开放化的品德教育中唤起学生内在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体验的而非虚假的认识。只有学生真正做回了自己,教师才能发现其道德行为中的偏差和认识中的不足,更便于“对症下药”、评价指导。 ?????? ??4、敢于表达 以前我一直在活动与常规纪律、创新与循规蹈矩中迷茫,无法取舍。说不清到底是希望孩子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还是真情流露。想到如今社会最需要的是敢想,敢说,敢做,敢生活的人,我不再矛盾,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孩子敢说真话,敢做真人。尊重孩子的独特道德体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在《学习真有趣》教学中,教师问:“你觉得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答:“幼儿园有吃的,喝的,还能围坐在一起做游戏,每天中午还睡午觉呢!可有趣了!小学里什么都没有,没意思!”教师不屑一顾地说:“那你永远都呆在幼儿园吧,别上小学了!”另一位教师则不同,他对学生说:“好羡慕啊,我也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