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梳理之文学常识(名著、文化经典)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梳理之文学常识(名著、文化经典)
2013.06.24
简明目录
01、全国大纲卷(广西)
02、全国新课标卷Ⅰ(河南、山西、河北、海南、陕西)
03、全国新课标卷Ⅱ(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
04、北京卷
05、上海卷
06、天津卷
07、重庆卷
08、山东卷
09、安徽卷
10、四川卷
11、江西卷
12、浙江卷
13、江苏卷
14、湖南卷
15、湖北卷
16、广东卷
17、福建卷
18、辽宁卷
19、上海春季卷
20、天津春季卷
21、山东春季卷
【注】
全国21套试题中共有8套试题涉及文学常识(包括名著、文化经典阅读)考查。
01、全国大纲卷(广西)
无
02、全国新课标卷Ⅰ(河南、山西、河北、海南、陕西)
无
03、全国新课标卷Ⅱ(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
无
04、北京卷
无
05、上海卷
无
06、天津卷
无
07、重庆卷
无
08、山东卷
无
09、安徽卷
无
10、四川卷
20、请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菲波尔中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6分)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③60-100字。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
20、(12分)
(1)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6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2)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相关论述。(6分)
15、湖北卷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答案】B
16、广东卷
无
17、福建卷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觉慧瞒着家里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一天,克明在觉新的屋里看到周报和觉慧的文章,马上就报告给祖父高老太爷。(《家》)
B、一天,林佩瑶姐妹正在谈论蕙芳,吴孙甫进来,对蕙芳留了个纸条就出走的事大发雷霆,要林佩瑶去把她找回来。(《子夜》)
C、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安置在圣母院里的避难小屋,并送来衣食。伽西莫多的关怀爱护,使她摆脱了对这个相貌丑陋的人的恐惧。(《巴黎圣母院》)
D、法庭判马斯洛娃苦役刑。虽然涅赫柳多夫找到庭长,指出这个案子是误判,马斯洛娃没有毒死人命罪,但是没有结果。(《复活》)
E、母亲去世后,欧也妮发现父亲充满慈爱,她从未享受过这般的父爱,因此,对自己厌恶这个家的念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