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摘要:《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是鲁迅在逝世前十天,抱病写下的两篇著名文章,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全面、准确、公正地评价了章太炎的一生,为我们解读两位大师之间的师生之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章太炎;师道尊严
一、留日期间,受章氏革命精神感召,缔结师生缘
中国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所谓“天地君亲师”,“君”与“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哪里有道,哪里就有师。师生关系事实上是以“道义”来衡量的。为人师者,必以其“道”为学生尊敬和追随。鲁迅和章太炎的师生渊源,可追溯自鲁迅在日留学期间。1908年, 章太炎因清政府的政治迫害不得不停止宣传活动,但仍留在东京开办国学讲习会,讲授国学。于是,鲁迅得以有机会亲聆教诲,成为章门弟子中的一员。对于这段经历,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十三事》中回忆说:“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又说:“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作斗争”、“先生狱中所作诗……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这些话可看出章太炎宣传民族革命思想、极富鼓动性的政论文章,对青年鲁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鲁迅在文中热情赞扬章辛亥革命前历尽艰险、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肯定他在革命史上的贡献,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的还要大”这一观点。而这也是鲁迅之所以景仰章太炎、并深受其影响的一个主要方面。鲁迅后来在与形形色色的敌人论战中,以坚韧顽强的斗争意志,写出了大量匕首投枪般的精彩杂文,从中不难看出太炎先生的影子。
二、打破传统,对章氏为师之道,大为赞赏
韩愈的《师说》提倡尊师重道,继承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传统,指出“不耻相师”,但他虽然说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却始终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态度。而在鲁迅所践行的启蒙,乃至教师伦理中,体现着他对传统师道精神的的改造和超越。鲁迅曾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谈及为师之道时说:“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并称赞说“太炎先生对于弟子,向来绝无傲态,和蔼若朋友然。”周作人回忆也称:“太炎对于阔人要发脾气,可是对学生却极好,随便谈笑,同家人朋友一样,夏天盘膝坐在席上,光着膀子,只穿一件长背心,留着一点泥鳅须,笑嘻嘻地讲书,庄谐杂出,看去好像是一尊庙里的哈喇菩萨。”[1]可以推测,太炎先生的这种为师之道,对于当时心灵孤寂的鲁迅而言,一定让他印象深刻,以至多年后仍念念不忘,并在以后处理师生关系时,躬身践履,发扬光大。从鲁迅与青年学生的相处中,可以看出,他已经从所谓“师道”的等级秩序中彻底摆脱了出来,虽天然具有师长风范,却并不以导师自居,而是以“梯子”、“孺子牛”自况,因而也常被“聪明”的青年,“老实”地利用,以至高攀后的俯视,收获日的宰杀,也成为其人生际遇的一部分。应该说,在鲁迅的为师之道中已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自我批评精神。
三、文脉相承,受章氏文风影响,形成独特风格
太炎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是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对近代学术也有开启之功,其学识之渊博精深,举世罕有其匹。1936年章太炎先生逝世后, 为了揭穿国民党反动政府利用章太炎这块“神主牌位”,强化其思想领域的法西斯专政的阴谋, 也为了让章太炎当年战斗的形象“永远活在战斗者的心中”,鲁迅在文章中始终着力突出他在辛亥革命前的民族民主革命精神,而没有涉及先生的学问,尤其是专门指出从师学《说文》的事对他似乎没有影响。而事实上, 跟章太炎学《说文》等,使鲁迅在国学方面和文字学方面,受益匪浅,对他后来的文学活动、学术研究以及关于文字改革方面的经历也产生了影响。鲁迅早期受严复、林纾文章风格的影响,宗法桐城派古文,但在读了太炎先生的文章以后,风格开始转变,逐渐认同魏晋文章,对其作了“清俊通脱”四个字的特点概括。鲁迅自己后来在《坟》的《题记》里面自承:他早期作文“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完全是“受了太炎先生的影响。后来虽然改作白话了,但偶作文言,亦仍保有魏晋风格。”
四、高屋建瓴,评章氏一生之作为,全面客观
鲁迅对封建教育那一套师道尊严很是反感,他曾对友人说过:“师如荒谬,不如叛之。”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治学上独立思考的态度与乃师可谓一脉相承。作为学生,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思想、人格和道德文章,都十分敬重。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提及先生,总是尊敬而亲切地称为“章师”“、章先生”,而更多的时候是称“太炎先生”。 但这种尊崇并不意味着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