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夏勒-伊犁俄罗斯人的“六颗星”.docVIP

阿特夏勒-伊犁俄罗斯人的“六颗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特夏勒-伊犁俄罗斯人的“六颗星”

阿特夏勒:伊犁俄罗斯人的“六颗星”   凡是在新疆边城伊宁市生活过的老人,都知道有一个叫“阿特夏勒”街的地方。“阿特夏勒”是维吾尔语,用文言的方式翻译,有“六颗星”之意;用民间口语翻译,就是“六道巷子”的意思。18世纪中叶,“阿特夏勒”街就聚居着众多的俄罗斯人,形成了俄罗斯人在中国伊宁市的一方小天地。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这条街移居到国外的俄罗斯人不计其数。如今,这些俄罗斯人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家,只要一提起“阿特夏勒”街,他们就像提起故乡一样动情。其实这些伊犁的俄罗斯人原本就是异国游子,是伊犁给了他们家园,是“阿特夏勒”街让他们有了故土的亲情。这些俄罗斯人有的也许永远再也踏不上“阿特夏勒”街的十字路口了,但“阿特夏勒”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了这些飘落在异国他乡的游子灵魂之中。   现在这个曾经叫“阿特夏勒”的街道,被当地政府改名为黎光街。但当地的老人们依然习惯地叫它“阿特夏勒”。因为“阿特夏勒”在人们的心中留存的是六颗星的记忆。   在如今的伊宁市黎光街二巷八号大院里,有一处俄罗斯人的陵园。这所占地约20亩左右的陵园,被寂静地关在一扇破旧的大木门里,居然藏匿在一片居民区内,很少为人所知。如果不是这扇门的上方有一个用木条钉着的特殊的东正教标志,这扇大门在这所城市中的形形色色的院门里,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扇门了,甚至可以用破败与苍凉来形容。推开这扇咯吱作响的大门,如同打开俄罗斯人在伊犁的百年史书,住在院内的手风琴师亚历山大家族的五户人家及其亲属几十号人,就是这部史书里活着的词条……      俄罗斯人的“阿特夏勒”      说起新疆的俄罗斯人由来,应该追溯到16世纪。那时的俄罗斯人沿着伏尔加河逐渐东进,进人中亚,或抵达天山山脉的西岭,驻足于伊犁河流域;或留驻于阿勒泰草原上的额尔齐斯河沿岸,或居住于塔尔巴哈台盆地。   在新疆,俄罗斯人是最后一个移居来的外来民族,其中分布在伊犁河谷的人最多。   历史上,俄罗斯人曾三次大规模迁入中国伊犁。   第一次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的翌年,沙俄首任领事就进驻伊犁惠远城。惠远城西门外形成了俄商贸易圈,当年就有13队俄国商贩在伊犁开展贸易,有86个俄商留驻在伊犁地区。这是俄罗斯人进驻伊犁最早的历史记录。   第二次是1871年,沙俄侵占中国伊犁后,更多的俄罗斯人开始移居伊犁地区。   第三次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大批的白俄军队被苏联红军赶到了中亚,其中有一些俄罗斯人进入了新疆境内,分布在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   当年,这群手捧圣母玛丽亚圣像,穿着高领衫、布拉吉的俄罗斯人,赶着三套车,扶老携幼地踏上新疆北部这片沃土时,几乎一无所有。他们大多数从事修理业、运输业、手工业;他们把俄罗斯的园艺、家畜饲养、养蜂、磨坊、捕捞等传统的劳作技术带到了以游牧文化为主体的伊犁、阿勒泰、塔城地区;在这些地区,俄罗斯人大多是数十户聚居在一起,自成村落。尤其是伊犁河流域的气候、水土,更是一片适合他们植根生存的土壤。   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伊犁区行政长官公署的统计,伊犁约有俄罗斯人9008人之多,约占伊犁地区人口总数的2%,仅次于当地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和回族,人口居第5位。   当时的俄罗斯人分布在伊宁县的吉里干孜、托乎拉克、艾林巴克;尼勒克县的乌宗布拉克、则库;新源县的阿拉托别,巩留县的莫乎尔、吉尔格朗;昭苏县的阿克达拉和霍城县的大西沟、芦草沟、果子沟等地。这些地方都是伊犁的风水宝地。   俄罗斯人虽然迁入较晚,但其文化的影响力在伊犁却十分广泛与深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文化几乎风靡伊犁。当时的俄语作为通用语言之一,被伊犁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群众广泛使用,在汉语中也居然引入了大量的俄语借词。俄国商品、俄文书籍、俄语电影随处可见。在伊犁,就连当时使用的算盘也是十进位的俄式算盘。还有不少俄罗斯人担任了伊犁政府的要职。   当年的伊宁市街上跑着的是俄式四轮马车,住的是俄式冬暖夏凉的洋房,流行的是俄罗斯的时髦装束,唱的是俄罗斯的流行歌曲,吃的是俄式的列巴、果酱,就连不同民族的婚礼也吸纳了俄式的风格――拉着手风琴到伊犁河边上载歌载舞,这种婚礼仪式甚至保留至今,以至于俄式建筑今天仍然是伊宁市的主体建筑风格,当下的伊宁人依然以居住俄罗斯式的花园小院为自豪……   伊宁市黎光街二巷八号院俄罗斯陵园的守墓人亚历山大的先辈们是在1933年迁徙到中国伊犁的。他的父亲出生在伊犁新源县,母亲出生在伊犁巩留县,都是中国籍的俄罗斯人。如今,亚历山大年迈的父亲也说不清这片陵园始建于哪一年,只知道原来看墓地的那个俄罗斯人在1964年回到前苏联,这片陵园没人看守了,亚历山大的父母自然就成了这个陵园的守墓人。几十年过去了,亚历山大一家人看着陵园的墓地一年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