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航空航天]巫溪县林业调查设计队
巫溪县二〇一〇年度长江两岸森林工程
作
业
设
计
巫溪县林业调查设计队
二○一一年二月
项目名称:巫溪县二〇一〇年度长江两岸森林工程
造林作业设计
项目编号:WXLYGH—2011001
前 言
巫溪县位于长江中上游,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贯穿全境,巫溪县花台乡、峰灵镇又是三峡库区淹没乡镇。因此,搞好巫溪县长江绿化工程,对加快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步伐,构建长江绿色生态屏障,维护三峡库区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1年1-2月,受县林业局的安排布署,巫溪县林业调查设计队组织技术人员到花台乡、通城镇、峰灵镇等地进行了实地勘察,按照《长江重庆段两岸造林绿化技术规程》以及森林工程的相关要求,编制了《巫溪县2010年度长江两岸森林工程作业设计》。
2010年巫溪县长江绿化建设总规模15000亩,其中两巫路荒山造林920亩已经完成设计、招标及苗木栽植。花台乡、峰灵镇2100亩柑橘基地建设也已经完成设计和栽植。5000余亩退耕还林补植须与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相结合。故本次设计只涉及到峰灵镇、花台乡、通城镇的荒山新造林和花台沿江公路绿化,设计面积7030亩。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实施区基本情况 1
第一节 实施区域及现状 1
第二节 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 1
第三节 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 3
第四节 森林植被及绿化现状 3
第五节 组织管理及施工设计概述 4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5
第一节 指导思想 5
第二节 设计原则 5
第三节 编制依据 6
第三章 造林作业设计 7
第一节 建设规模及布局 7
第二节 造林设计 8
第四章 抚育管护及补植 13
第一节 抚育管护 13
第二节 保障补植 14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5
第六章 投资概算 17
第一节 概算依据及说明 17
第二节 投资概算 18
附表:
1、巫溪县2010年度长江两岸森林工程作业设计小班一览表;
2、巫溪县2010年度长江两岸森林工程投资概算表;
附图:
1、巫溪县2010年度长江两岸森林工程作业设计图;
第一章 项目实施区基本情况
第一节 实施区域及现状
巫溪县2010年度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建设区域为花台乡、峰灵镇、通城镇沿大宁河第一层大山脊范围内的荒山荒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经现地调查,该项目区涉及巫溪县花台乡花台村、川主村、农坡村、八龙村以及峰灵镇的庙溪村、通城镇的云台村,应实施绿化总面积7030.0亩,其中,宜林荒山荒地5841.0亩,灌木林地795.0亩,疏林地394.0亩。该项目区现状及特点如下:
一、生态区位重要
该区域位于三峡库区大宁河两岸,山大坡陡,植被脆弱。加快造林绿化、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显得尤其重要。
二、造林难度大
该区域目前应施绿化地块多数都是造林难度大的土地,坡度大、土层瘠薄,石漠化程度高;交通不便,苗木二次转运难度较大;缺乏水源,苗木浇水存在严重困难。这些特性,决定着该项目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本高。
第二节 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巫溪县位于重庆直辖市的东北部,大巴山东段南麓,长江支流大宁河、汤溪河的上游。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08°44′-109°59′,北纬?31°14′--31°44′之间。东西长122.25公里,?南北宽54.7公里,?幅员面积4030平方公里。县北与陕西省镇坪县接壤,东与湖北省竹溪县、神农架林区交界,南邻巫山县、奉节县,北邻开县、城口县。
二、地质地貌
项目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川东平行岭谷、鄂西山地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在强烈的侵蚀、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地势陡峭,岩溶发育,沟谷密布,以中、低山为主,少有丘陵、平坝的地貌景观。境内海拔最低点139米(低水位),最高点2796.8米。
三、土壤
项目区内的土壤主要有黄壤、紫色土等土类,其中尤以黄壤面积最大,分布在海拔175~1000m之间的地带,具有粘、酸、冷、瘦、缺磷等不良的理化特征和明显的地带性;石灰岩土与黄壤类呈复域分布,质地粘重,具有核状结构,抗蚀力较强,但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严重;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275m的中山林草地带,成土母质多为页岩、泥岩、砂质页岩;紫色土、水稻土在境内面积较小,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的槽坝、丘陵及溪河两岸地区。
四、气候
项目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5℃,最高40.8℃,最低-1℃。年均降水量1449mm,最大1656 mm,最小761.5 mm,7—9月降雨量445 mm。暴雨年均3次,年均≥10℃积温5054℃,无霜期平均为305天,年均日照时数1542小时。因年内雨量分布不均,故旱涝灾害交替,以旱为主,春旱频率59%,夏旱频率32%,伏旱频率7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