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母语文学为载体的翻译专业中国文化教材——《中国文学文化读本》评介.doc
以母语文学为载体的翻译专业中国文化 教材——《中国文学文化读本》评介
蓝岚 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蓝岚,广西医科人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546429568@中国文学文化读本
划天拟杨彬煸矜
外语敦字与研艽出钣壮
昳xjUilaiza^ i^MkMrutMznru
《中国文学文化读本》书影
引言
翻译本科专业从2006年教育部批准试办以来,已走过10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 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木科教学要求》(仲伟合,2011:20-24)还是《翻译木科 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仲伟合、赵军峰,2015:289-296)中,“中国文化概 要”都被列为必修课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屮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 施,培养更多深入了解母语文化、承担跨文化交际重任的专业翻译人方己成为当 务之急。然而,一是当前“翻译专业教材”的研究者大多只关注专业课程体系中
“翻译知识与能力”模块的教材(如陶友兰,2012:81-88;陶友兰,2013;何刚强,
2013:42-45;廖冬芳,2013:84-87),对“语言知识与能力”以及《中国文化概 要》所在的“相关知识与能力”模块的教材鲜有注目;二是熟知翻译专业学生特 点的屮国文化教材编者数量有限,专门针对翻译专业学生编写的《屮国文化概 要》教材一直付之阙如。外语教学与研宄出版社2016年推出的“高等学校翻译 专业本科教材”《中国文学文化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填补了这一空白,为 翻译专业院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要》的课程教师提供了选择。
一、内容简介
《读本》主要针对翻译专业本科学生编写,全书是一个以“和”为核心,“点、 线、面”完备的立体体系。作为本科学生教材的中国文化读本不宜只是漫谈文化 的儿个方面,而是应该首先帮助学生找到中国文化的核心,以此作为基点,拓 展和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作者在《读木》前言中详述了选择“和”作为中国 文化核心的缘由:“从表述天人关系的‘天人合一’,到阐述政治理念的世界大 同,以王道君临天下;从社会生活屮的礼乐文化,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生; 从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到艺术生活的调和统一,无不体现着此一 ‘和’字的 不同面和及其功能所在”(谢天振、杨彬,2016:VII)。基于上述对“和”的三 点认识,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对于人及其生存其中的自然环境的观念和态度, 直闩地说,就是代表观念心态的天、代表自然环境的地与中国文化最关注的人本 身之间的关系”(同上)。“天、地、人三才”这一来自《易经》的理念是“屮 国人最初的文化起点和一直延续至今的思维模式”(同上,《读本》作 者将其作为三条“线”,围绕“和”这一核心支撑起教材的“面”。
“线”之上,须有“点”。作者分别在“天、地、人”每条“线”上设计了 5 个“点”(即5个章节),使呈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成为一个整体,“不再是散金 碎玉,而是一线贯珠”(谢天振、杨彬,2016:VIII)。“天”上5“点”分别 为“礼乐浑融” “鬼神信仰” “玄思妙悟” “节令物候”和“艺趣天 成”;“地”上5 “点”分别为“托物言志” “寄情物外” “优游山水” “雕梁 画栋”和“玩物之志”;“人”上5 “点”分别为“人伦之情” “故土相 思” “谁谓茶苦” “垂衣而治”和“慎终追远”。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未对3 条“线”及其麾下各5 “点” “一视同仁”,有时也“厚此薄彼”。作者借鉴人 类学观点,认为有关“天”和“地”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的“大传统” 一一 “雅 文化”,而“人”昭示得更多的是“小传统” 一一 “俗文化”(同上:IX),因 此在为大传统“选点”时,铺陈全面、区分细致,而选点“小传统”时则作了一 番取舍,只着眼于普通中国人的普遍信仰。例如,在“天”之上的“玄思妙悟” 屮,作者悉数介绍了屮国人认识世界的“儒、释、道”体系,而在为“人”之上 的饮食文化选题时,却并未跟风“舌尖文化” “酒文化”等时兴内容,只对 “茶饮文化”青眼有加。不仅是“大” “小”传统有别,“大传统”之上的“选 点”排布亦各不相同。“天”线上的“礼乐浑融”讲的是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 “和”,“和”既是“天”线上的第一点,又是全书的核心H司时,“和”的理 念也不断贯彻到其后章节之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天”线上2至4点的胪 列,“鬼神信仰”谈中国人的超自然想象,“玄思妙悟”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 式,“节令物候”为中W人的天时感悟,这3 “点”由“想象”到“认识”至
“感悟”,层层推进,一理贯之。第5点“艺趣天成”(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则 是对2至4点所构筑的形而上世界的观察与擧画,是“天道”在人心的映照。整 个“天”的部分呈现出“亞”字型结构。相较而言,“地”线上5 “点”的结构 一望而知:前2点“托物言志”和“寄情物外”并列,体现“物我关系”,后3 点“优游山水” “雕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