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课程]八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下.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其它课程]八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下

一辽海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八年级下 教学设计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 黑山县大兴初级中学 袁东哲 教学进度预定表 周 次 期 间 假 日 教学 课节 教学进度预定 执行情况 备注 课 题 课节分配 一 3.2-3.6 1 从平面到立体 第2页 二 3.9-3.13 1 干花写生 第4页 三 3.16-3.20 1 刮出来的画 第6页 四 3.23-3.27 1 黑白木板画 第8页 五 3.30-4.3 1 肌理的妙趣 第10页 六 4.6-4.10 1 冰雪画 第12页 七 4.13-4.17 1 公共标志设计 第14页 八 4.20-4.24 1 陶艺与泥塑小品 第16页 九 4.27-5.1 1 点的组合 第18页 十 5.4-5.8 1 用鲜花装点生活 第20页 十一 5.11-5.15 1 说节约画节约 第22页 十二 5.18-5.22 2-1 校园环境美化方案 第24页 十三 5.25-5.29 2-2 校园环境美化方案 第26页 十四 6.1-6.5 1 生命的印记 第28页 十五 6.8-6.12 1 中西绘画比较 第30页 十六 6.15-6.19 1 艺术广角 第32页 十七 十八 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黑山县大兴初中 袁东哲 课题 第一课 从平面到立体 课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艺术知识 理解由平面到立体的三维空间的形成。 艺术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近高远矮、近宽远窄、近大远小等透视现象,进而掌握基本的透视知识与技能。 美育目标 在实践中顺利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改变练习。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的透视知识与技能 设计意图 在三维空间中表现的绘画与设计,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了解和掌握绘画的透视知识和技能。本课从维度的角度入手,加强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艺术趣味。学生在平面造型的基础上,根据对体、面与透视现象的认识,能较快地完成作业,在实践中掌握一定的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顺利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改变练习 教学用具 绘图铅笔、图画纸、立体实物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在美术表现为多维性的层次,线是一维维空间,面是二维空间,体则是三维空间。 二、开展教学 画两个有一空距离的正方形,将两个正方形的角对应连接起来,形成立方体,给学生直观立体的感受和启发。 学生活动: 根据立方体呈现的方法启发学生到黑板前画出其他实物的立体图形。 新知讲授: 1、大家已经理解了由平面到立体的基本过程,但如何画得更准确,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介绍透视现象:近高远矮、近宽远窄、近大远小等。 2、实际演示绘画按透视规律讲授立方体的透视知识。 三、实例分析 欣赏分析教材中几何形体的透视示范图,想一想,它们都有怎么样的透视规律? 欣赏分析立体美术字的构成特点及表现方法。 四、学生作业 按教材要求或根据从平面到立体的理解完成一次作业练习。 五、作品赏析 欣赏、评价自己与同学的作品,谈一谈有没有立体美感,如按科学的透视规律衡量有无不足之处,应该怎么样解决问题等。 谈话导入 演示说明 实例分析 新知细讲 答疑解惑 巡回指导 总结陈述 聆听,思考 观察研究 实例分析 深入理解 积极反馈 分析 小组讨论 趣味体验 学有所获 自然入课 初步了解维度知识 直观演示 认识现象 实例分析 真正理解 深入了解学生掌握 拓展范围增强理解意识 学习检测 学有所获 板书设计 第一课 从平面到立体 三维知识 绘画演示 作业要求 立体的形成 教学评价 1、是否理解由平面到立体的三维空间的形成。 2、是否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 3、是否掌握由平面变成立体的基本方法。 4、作业能否体现立体的合理性,并富有美感。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通过让学生作业练习,感受各种透视现象。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避免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同时进行作业的展评。 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