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神失常
氯普噻吨(泰尔登):抗幻觉、妄想的作用不及氯丙嗪,但镇静作用较强,且有一定的抗焦虑抑郁等作用。特别适合伴有焦虑或抑郁的精神分裂症、焦虑性神经官能症及更年期抑郁症。 同类药: 氟哌噻吨:适合于治疗抑郁症状,禁用于躁狂症. 替沃噻吨 氟哌啶醇:选择性阻断D2样受体,抗精神病作用强。明显控制各种精神运动兴奋性症状,同时对慢性症状也有较好的疗效。 同类药:氟哌利多: 神经阻滞镇痛术:与镇痛药芬太尼合用,使病人处于一种特殊的麻醉状态:痛觉消失、精神恍惚、反应迟钝、感情淡漠。用于外科麻醉及进行内镜检查等、亦用于控制精神病人的攻击性行为。 新型抗精神病药。广谱神经阻断药。 为5-HT-DA受体阻断药:阻断5-HT2A、D2受体 用途: 精神分裂症 较快控制阳性症状 躁狂症(因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 迟发性运动障碍 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 氯氮平 第二节 抗躁狂症药和抗抑郁症药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情感活动发生障碍的精神失常。 基本症状:情感活动呈现病态的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分型: 单相型:两者之一单次或反复发作,即表现为躁狂症或抑郁症 双相型:两者交替发作,即为躁狂抑郁症 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机制: “儿茶酚胺假说“ 抑郁症是由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突触部位的儿茶酚胺(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相对缺乏 躁狂症是儿茶酚胺相对过剩。 补充意见 抑郁症可能与5—羟色胺减少有关。 【药理作用】 作用与锂离子有关 对躁狂发作者有很好的疗效, 在治疗剂量下对正常人的精神活动无明显影响。 一、抗躁狂症药——碳酸锂 抑制去极化 抑制Ca2+依赖性的NA、DA释放 促进儿茶酚胺的再摄取. 抑制AC、PLC所介导的反应。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乏力、手震颤、口渴多尿、体重增加 评价:安全范围小、易中毒 中毒时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精神紊乱、中枢抑制、反射亢进、震颤。 应定期复查血锂浓度(最适浓度0.75-1.25mM,2.0mM, 即中毒)。 三环类抗抑郁症药(非选择性抑制NA、5-HT再摄取抑制药):丙咪嗪 (选择性)NA再摄取抑制药:地昔帕明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氟西汀 其他抗抑郁药:曲唑酮 二、抗抑郁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症药 丙咪嗪 对CNS作用: 正常人出现抑制性作用,但抑郁症病人出现精神振奋现象. (2-3W后才起效). 对植物神经系统: 阻断M-R作用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BP↓,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药理作用及应用 丙米嗪非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再摄取NA、5-HT,使NA、5-HT在突触间隙浓度增高,促进突触传递。 临床应用 治疗抑郁症: 内源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效果较好,已可用于强迫症的治疗。 小儿遗尿症:疗程3M. 焦虑症和恐怖症:伴有焦虑的抑郁症病人有效。 思考题 1. 简述长期大剂量使用氯丙嗪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类型及机制。 2 .简述氯丙嗪的降温作用特点、机制及在降温方面的用途。 中华医生网收集 / 中华医生网收集 / 中华医生网收集 / 中华医生网收集 /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药理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氯丙嗪作用、机制、应用、不良反应、中毒及防治。 2.了解抗躁狂药碳酸锂的特点及应用。 3.了解抗抑郁药丙咪嗪的特点及应用。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 包括: 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焦虑症等 概述 精神失常 抗抑郁药: 吩噻嗪类:氯丙嗪、氟奋乃静、奋乃静 硫杂蒽类:氯普噻吨 丁酰苯类:氟哌啶醇 抗躁狂药: 三环类:丙米嗪 碳酸锂 苯二氮卓类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兰扎平 抗精神失常药物分类: 1. 抗精神病药 2. 抗躁狂抑郁症药 3. 抗焦虑药: 第一节 抗精神分裂症药 氯丙嗪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1)对精神行为的影响 ① 选择性地抑制动物的条件性回避反应,不影响非条件性回避反应 正常人服用,变得安静,活动减少,注意力下降,感情淡漠,思维迟缓,嗜睡但易唤醒,醒后头脑清醒。 作用机制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有关 (2) 抗精神病作用 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对兴奋、激动、焦虑、躁狂等症状疗效较好。 精神病患者服用后可消除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行为障碍等症状,缓解思维和情感障碍,恢复理智和生活自理能力。 其作用可能与阻断中脑-边缘、中脑皮质通路的D2受体有关。 (3) 镇吐作用 镇吐作用强大,对妊娠、化学物质和疾病引起的呕吐均有效,但对晕动性呕吐(前庭刺激所致)无效。 作用机制: 小剂量抑制延髓第四脑室底部催吐化学感受区(CTZ) 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4) 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随外界环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