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烹饪与化学(PPT 49页)
烹;2.1厨房化学概述;2.1厨房化学概述;一、厨房用品;二、厨房安全; 二氧化碳气比空气重得多,它既不能燃烧又不助燃,它盖在燃烧物上面,使燃烧物质和空气隔绝开来,火就被扑灭了 二氧化碳灭火器钢瓶内装着液体的二氧化碳,救火时一开阀门,强大的二氧化碳气流就通过连接着的喇叭口喷灭火焰。1211灭火器很适宜居民家庭使用,它体积小巧,使用方便。内装二氟一氯一溴甲烷。这种物质在高温下能分解产生游离基,参与燃烧反应而中止燃烧,是典型的化学抑制法灭火。;3.煤气中毒;三、洗菜淘米的学问;2.2 烹饪基础知识;一、熟食的作用;二、烹饪的方法;3.微波炉加热法其特点是不用炉火或电热,而用微波作热源。微波是一种不会导致电离的高频电磁波,可被封闭在炉箱的金属壁内,形成一个类似小型电台的电磁波发射系统。由磁控管发出的微波能量场不断换方向,象磁铁一样在食物分子的周围形成交替的正、负电场,使其正、负极以及食物内所含的正、负离子随之换向,即引起振动或振荡。; 烹饪技术非常讲究刀法与火候,其中不乏化学道理。 熟练的厨师操刀,把整块的瘦肉飞快地切成丝,多长、多宽、多厚,都有一定的分寸,均匀、整齐。不同的菜,块是块,丝是丝,片是片,斜刀,连花,都有讲究。在炉灶上,厨师掌握火候,争分夺秒,几翻、几颠、几铲,都恰到好处。烧、煮、爆、炒,各是各味。该“嫩”的要嫩,该“酥”的酥透,该“脆”的松脆。“不到火候不揭锅”。; 四、烹饪助剂;(1)调料
①一般调料。如八角、花椒(油溶性)、葱、姜、蒜、辣椒、胡椒、糖、味精、盐(水溶性)等,它们不仅呈味、赋香,而且有杀菌功能(如蒜苷受热或在消化器官内酵素的作用下生成蒜素或丙烯亚磺酸,有强杀菌力),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如葱头含大量维B)。市场上有干粉调料如姜粉、洋葱泥、胡椒粉、辣椒面供应。
②其它调料。主要有酒、醋、酱油等。
;(2)辅料;2.3 色香味与化学 前面讲的食物都是天然的。为了解决粮食生产的工业化问题,人们想到了合成食品。目前一般有生物制备和化学合成两种。;一、食物的颜色 食物的色素主要有天然色素、合成色素和人工着色物质三类; 2.合成食用色素
主要是以下5种:
(1)苋菜红。
(2)胭脂红。
(3)柠檬黄。
(4)日落黄。
(5)靛蓝。
3.人工着色物质
(1)酱色。
(2)腌色。
(3)金属盐发色。;二、食物的香和臭
1.香或臭的化学基础
从化学结构上看,各种香料组分的分子量均较低,挥发性及水溶性仍有相当差异。它们通常具有某种特征官能团。以含两个碳原子的化合物为例:乙烷,无臭;乙醇,酒香;乙醛,辛辣;乙酸,醋香;乙硫醇,蒜臭;二甲醚,醚香;二甲硫醚,西红柿或蔬菜香。此外,如乙酸乙酯等酯类化合物呈水果香,甲硫基丙醛呈土豆、奶酪或肉香.;2.常见食用香料及其化学成分; (2)人工香料
主要有香兰素,具有香荚兰豆特有的香气;苯甲醛,又称人造苦杏仁油,有苦杏仁的特殊香气;柠檬醛,呈浓郁柠檬香气,为无色或黄色液体;α-戊基桂醛,为黄色液体,类似茉莉花香;乙酸异戊酯,人称香蕉水;乙酸苄酯,为茉莉花香;丙酸乙酯,凤梨香气;异戊酸异戊酯,苹果香气;麦芽酚,又称麦芽醇,系微黄色针晶或粉末,有焦甜香气,虽然本身香气并不浓,但具有缓和及改善其它香料香气的功能,常用作增香剂或定香剂。;(3)食用香精
分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种。其中以香猫酮、香叶醇、甲酸香叶酯为基体的香精最为重要。
由于调香是一种专门技术,香型极多,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花香型。如玫瑰、茉莉、兰花、桂花、麝香型等,模仿自然界各种名花的香;②想象型。如清香、水果、芳芳(兰花型)、东方、菲菲(清草香型)、科隆(柑桔香型)以及美加净等,即在调香的基础上用合适的美名,强化心理效果。
; 3.其它异味
指生活中由其它不明原因引起的异味。例如:
(1)酯化反应产生酯香味
(2)各种分解引起异味
;三、食物的味道
味是由舌尝到的酸、甜、苦、辣、咸的味感,是由其可溶性物质溶于唾液,作用于舌面味觉神经之味蕾产生的味觉。合适的味感可使消化液分泌旺盛而增加食欲,有助消化。; 1.酸酸味来源于溶解的氢离子(H+)。一种定量表示各种酸的酸度的方法是用PH值。所谓PH值就是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 PH=-lgC(H+)PH的取值范围一般为1-14。PH<7为酸性,=7为中性,>7为碱性。大多数食品的PH值在5-6.5,处于微酸性,人们一般感觉不到酸味。但PH<3.0时,则就会觉得太酸而难以适口。若干食品及体液之PH值见表2-1。;; (1)常用合成酸料
酸味料除作重要调料外,兼有防腐、防霉、杀菌之功效。
①乙酸(俗称醋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