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医学]中医治病的理念、原则与方法2012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文化,是我国传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典范。 近百年来,西医学由于不断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保护人类的健康,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这种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强调所谓病因和着眼局部病灶,采取直接拮抗的一些治疗手段,严格规范分科诊疗及过分依赖理化检测、病因诊断的疾病医学,其自身的缺陷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陈竺在2007年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中,曾提出过深刻的反思,他说:“现代医学在专业化还原的策略下分工越来越细,致使整个医疗系统和疾病的实施过程逐渐趋于‘破碎化’。 但是几乎所有复杂性疾病都受到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以及不同疾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在破碎化的诊疗体系下会被丢失,使我们失去不少用简单方法进行治疗或早期干预的机会。” 这些问题,对于从“整体恒动观”出发,坚守“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直接以患者的证候及其病机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采用天然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的中医药学来说,即是其发挥作用和疗效优势的广阔空间。 1 整体观念 1.1 天人相应 “因时制宜”的诊疗原则。 (1)抓住有利时机防治疾病。根据《内经》“治未病”等理论,采取“择时而治、防治于发病之先”的措施,以期达到防止或减轻某些慢性疾病复发的目的。 如所谓“冬病夏治”,就是对某些冬季严寒时易发的慢性病,借助夏季自然界阳气升旺的有利时机,用中医药的内外治法,扶养人体的阳气,以达到祛除化解体内伏藏的凝寒宿饮等阴邪的目的,以防止或减轻其冬季的发病,如现在颇盛行的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病的“敷贴疗法”等。 所谓“夏病冬治”,就是对一些素来阴虚体弱或阴虚阳亢者,可借助自然界秋冬阴气当盛的有利时机,用中医药的方法滋补人体的阴精,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防治夏季易发的上述“阴虚阳亢”类疾病,如现在已风行南北的所谓“膏方”和其他“冬令进补”的方药及食疗法等。 (2)根据病证发作的时间判断病机、选择治法。 以上午发热为主症的,多与气虚或阳虚有关,可选用益气升阳或补肾温阳等方药治疗有效; 午后发热,多与阴虚、瘀血、湿热等有关,其中夜间发热尤甚,伴骨蒸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属阴虚,宜滋阴清热; 午后及上半夜发热甚,伴唇舌及两颧发紫、胸闷喘促者,多为瘀血发热,治宜活血化瘀; 若发热以午后5时左右为甚者,古称“日晡发热”,多伴有胸闷、腹胀、便溏(或便秘)、纳差及舌苔黄腻等证候,为湿热所致,宜清热化湿为主治之,见腑实证者,可用下法。 (3)临床择药配方要顺应时令 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同样强调因时择药配方,并明确提出: 春月宜加辛温之药,如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 夏月宜加辛热之药,如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 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如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 秋月宜加酸温之药,如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 冬月宜加苦寒之药,如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等。 1.2 五脏一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传联,气血运转,与内外组织及六腑、四肢百骸、五官诸窍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中医对待疾病,十分注重从整体出发,着眼于脏腑组织间的相互关联进行分析诊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针灸、推拿的原理和防治功效。如:胃痛腹胀,可以针灸下肢的足三里穴;牙痛、面肿、感冒发热,可以针刺手上的合谷穴等,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医内科在临床中最常用脏腑相关的治法,如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衍生出的治疗肺系疾病的“补土生金”法、“清肝泻肺”法,治疗肝病的“肝病实脾”法,治疗肝风的“滋水涵木”法,治疗久治不愈之慢性腹泻的“补火生土”法等。 1.3 形神合一 中医的整体观念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形神合一”。中医学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有精神、情感的,人的健康和疾病,除了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及一些理化、生物因素和居处环境有关外,还与心理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内经》中将“治神”列为中医防治疾病的五大法则之首。 2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整体观念及其理、法、方、药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最早形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辨治外感热病以六经辨证为主,辨治内伤杂病则以脏腑辨证为主。 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其临床运用模式可概括为如下4种: 2.1 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就是古人常说的“有是证用是方”,即抓住患者要害的主要证候,采用相对的有效成方进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