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知识社会性建构
知识与学习的共同体境脉
摘自《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有关情境认知的、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等研究路线,已
经对知识作为一种可以存储和转移的东西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逐渐提出了知识对工作实践的
依赖、知识镶嵌在情境脉络中等观点,有关学习的隐喻经历了一个从行为强化→信息加工→
知识建构→社会协商的发展历程。在知识观从个人维度到集体维度不断拓展的同时,英国科
学家波兰尼所开创的默会认识论重新受到重视,对解释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之间的转换以及
知识的分享和创新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途径。有关知识与学习的认识在90 年代后期至
21 世纪初,围绕知识的管理和创生的主题,逐步汇聚成一种新的知识分析框架(Cook
Brown, 19·99; Brown Duguid , 2001; Lam, 2000) ,这种框架不仅包容了上述知识观念,
更将行动与实践中的识知(knowing) 拓展到知识基础中,不仅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知识、学
习与学习者及其与所在制度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为促进知识创生的组织设计提供了认识论;
罗兰德将组织设计纳入到教学设计领域,把知识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抵达知识的?我们又是
如何分享知识的? 作为组织设计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采用了同一认识
论框架。(Rowland , 2004)
伴随着对知识的研究在四个方向上的延展:从个人性走向社会性、从个人的知识走到集
体的知识、从显性的知识到默会的知识、又从拥有的知识到实践行动的知识,我们对学习的
理解也从个人化的训练、教授转向集体的协商和实践的浸润,学习者或实践者所处的文化的、
知识的、专业的共同体随之构成了学习的一个重要变量,学习者和所在共同体的相互形塑也
成为学习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问题。
3.1 知识的社会建构性:一个基本的观念
知识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构成了长期以来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前者将知
识看作是居于个体内部的,而后者则认为知识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高文,裴新宁,
2002) 。导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理论,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视角出发,揭
示了知识的社会本质,并相应地提出了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隐喻。
维果茨基在这一维度上的知识观主张,人的内部心理结构不可能从其外部的行为及其发
生的社会情境中分离出来,人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是相互贯穿和渗透的。所谓社会关系和
社会角色这些概念(即社会结构)是同身体的和意识的过程协调地整合在一起的。知识内嵌
于社会,学习通过社会中介的合作过程而发生。形成和评价某种方案或政策,在概念上同个
人作为某一团体成员的身份是分不开的。维果茨基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是:一,
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际交
往之中。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被
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因此人的心理发展是个体和社会性的统一,个
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和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不可分离的。
由此出发,鲍尔斯费尔德等研究了个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据此发展了社会建构主
义。他们在考察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时,批评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机制看成是发现存在于学
生之外的数学结构, 即“发现的错觉”,提出数学课堂学习的本质是“学生主要是通过参
与课堂中的社会实践,而不是通过发现独立存在于学生之外的结构,达到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通过社会实践,参与者形成一些共同体规则和准则,这些规则和准则是通过协商制定的,目
的是为了交流和操作某些成果”(斯特弗和盖尔, 2002:152) 。 他们运用布迪厄的“惯习”
概念来解释这一机制:“作为一个专门化的产生模式,学生的学校数学惯习是通过他在专门
数学教室里的社会实践形成的。” (斯特弗和盖尔, 2002:152) 。本质上,数学以及其他学
科的课堂学习就是一种社会交往。
社会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进建议,其中包括:接受跨领域的专长知识,将科学
共同体与学校学生的学习共同体衔接等 (Palinscar , 1998: 365) 。
而沃茨奇等人则从反思维果茨基理论的不足之处出发,指出个体的“心理机能就其本质
而言是镶嵌在文化的、历史的和制度的情景脉络之中的”(转引自高文,裴新宁, 200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