禳虫习俗与中国戏曲的生存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禳虫习俗与中国戏曲的生存发展   摘要:以农为本的中国先民在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下,“创造”了一群虫王,人们为了抗击虫灾获取农业丰产产生了许多防虫、灭虫、治虫的习俗,在其中,戏曲艺术亦“发挥”着重要作用。俗民或将戏曲作为赛祭虫王的手段,或直接上演戏曲以禳虫。禳虫演戏成了我国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禳虫演戏对我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创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禳虫习俗;戏曲;生存环境;生存方式      1.禳虫习俗      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家,人们在漫长的实践经验中发现庄稼要获得丰收,风雨与阳光的作用相当重要,此外,还要保证农作物不受一些动物如蝗虫、老鼠、野猪等的破坏。虫害的发生,势必会影响农作物的丰收,而如果是重大虫害,其危害就更难以估量了。远古时期,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很低,他们无法预测各种虫害,也不懂得如何科学地去防治。但先民们为了生活和生存,并没有听天由命,他们在生活、劳动中不断总结各种防虫、治虫的经验,与虫灾“积极”抗争。其“抗争”的手段,一是通过祭祀,取媚于冥冥之中的虫王,希冀神灵能管束好各类害虫,如各地修建的虫王庙即为此用;一是通过抑制、驱赶、恐吓等办法,企图将虫害赶走,如下面提到的原始先民的一些作为,就是这样的行为。   相传在尹蓍氏时期产生了与农事相关的“八蜡”之祭。“八蜡”即在腊月祭祀与农事有关的八位神灵,《礼记?郊特牲》中有几句祝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此乃“命令”土堤土埂能安稳和巩固,水归往低洼处不要到处泛滥,害虫不要危害庄稼,草木也要归到泽薮之处不要在田地里乱长。这是古人语言崇拜的反映,而对昆虫的祭祀则可视为远古动物崇拜的表现。   《诗经》中也有一些禳虫的诗篇。《小雅?大田》第二章“既方几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及其蟊贼,无害我田?a。田祖有神……”,以非常明白的语言祈求田神“去其螟?,及其蟊贼”,将它们“秉畀炎火”,即丢到熊熊的烈火中烧死,从而保佑庄稼无灾无害。按“螟?”、“蟊贼”均为危害庄稼的害虫,毛传曰“食心曰螟,食叶曰?”、“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即螟是??吃禾心的害虫,?是专噬禾叶的害虫,蟊是专啃禾根的害虫,而贼则是专咬禾节的害虫。   最晚在宋代,民间还形成了邀请道士举办“禳蝗”醮仪以驱蝗的习俗。《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是一部形成于宋元时期的道教书籍,该书卷256―258非常详尽地记载了“禳蝗道场用”的轨仪,在“晚朝行道仪”的“宣词”中,申明了俗民举办道场的目的:“惟戾?懦溆?于郊野,故妖蝗生育于田畴,百千成群,障白日而日光黯黯,万顷作队,掩青天而天色冥冥,经过悉损王禾苗,至止尽童于林木,?t夫憔悴,野老忧愁。……故修斋以祈天,冀首愆而请命玄坛……九拜陈情,一忱邀福为斋主某等,禳除妖??,遣斥虫螟。”[1](240)又该书卷259所载也是“禳蝗设醮仪”时用的,在其仪礼的“请称法位”中,也向诸神申明了人们建醮的缘由和目的:“今醮官某等……慨由田禾之将成,遭妖蝗之尽蚀,修斋筑坛,谅荷扫除;设醮铺坛,盍陈报效……”[〔1〕(242)。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还形成了许多“抗击”虫灾的习俗,如“嫁毛虫”、发“诅蝗文”等。“嫁毛虫”之俗,国内许多地方都有,一般是在农历四月八日清晨,俗民敬佛上香后,然后在纸上书写“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深山去,永远不回家”等话语,以示把毛虫赶走、消灭。“诅蝗文”则是古代民众在蝗虫成灾时,企图借助语言的魔力将其消灭的一种“积极”举措,譬如明朝时,湖南长沙一带曾发生一次重大蝗灾,民众无计可施,当时地方文人姜子万就撰写了一篇《诅蝗文》诅咒它,其文曰:“蝗食吾禾,势不能驱,作文以诅之。……”〔2〕(1056)“嫁毛虫”、《诅蝗文》与上述“八蜡”、《诗经》中的咒语等都是一脉相承,都流露出浓浓的巫俗思想。   此外,浙江龙游一带农民防治虫害的方法,也很有民俗意义。农民如果遇上严重的螟虫危害,就在田地里插上一把旧扫帚,同时在稻田四角贴上“甲马将”字样和在田边大松树下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之类的话语,恭请姜太公手持扫帚扫除各种虫害。有时还抬出毛令公牌位或县城隍李志将军神像,到田间巡逻。如果还不能驱除虫害,晚上就在一块空地上搭架高台,延请道士打醮,点七星灯,再焚烧二郎神、哪吒符字等神马,以求这些大法力的神去帮助农民剿除田中的害虫,保佑丰收。〔3〕(17)   诸如此类的习俗,国内许多地方都有,限于篇幅,不复一一赘举。      2.禳虫演戏      在人类文化史上,歌舞戏剧一直被用作娱神的基本手段,诚如《周礼?大司乐》所载,歌舞戏剧是“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o)”。围绕农业丰产,围绕防虫、治虫、灭虫,民间形成了许多相关的信仰习俗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