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重庆巴南鸣枪
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重庆巴南鸣枪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重庆巴南鸣枪,对观众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竞技有人解了乡愁有人上了堂亲子课发布于:2013-9-20 6:05:12 来源:重庆晚报 编辑:侯英俊微博看重庆 ■各位选手正在比赛 ■八旬婆婆徐静岩看比赛解乡愁 重庆晚报讯?昨日下午,2013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重庆巴南站)鸣枪,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2支职业自行车队、140余名职业运动员,在重庆巴南区围绕滨江路和云篆山共计124.2公里赛程展开激烈比拼。 最终,来自法国马赛苹果车队的本杰明在最后冲刺中脱颖而出,获得重庆巴南站冠军,并继续保有黄色领骑衫。夺冠后的本杰明笑靥如花:“今天多为爬坡路段,确实很吃力,但重庆巴南沿路的风景和热情的市民给了我很大动力。” 由于此次比赛正逢中秋节,赛事组织方为前来观战的市民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午12时开始,接龙吹打、重庆巴南梆鼓舞、木洞山歌等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嘉年华活动在巴滨路上热闹上演。重庆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表示:“我们要把这个赛事作为重庆巴南的文化品牌,长期举办下去。” “这是属于我们的团圆中秋” 昨天,重庆民间骑车爱好者们,不顾炎热天气和长远路程,自发前来观看比赛,通过自行车聚会,过了一个特别的中秋节。 八旬婆婆坐轮椅看比赛 昨日现场,一对头发花白的夫妇推着一辆轮椅,轮椅上坐着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轮椅上插满旗帜。 轮椅上的老人名叫徐静岩,今年85岁。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特殊且难忘的中秋节。 徐婆婆是辽宁人,年轻时爱骑车,1965年,徐婆婆随丈夫来到重庆定居。因重庆路不平,徐婆婆放弃了自己的爱好。48年来,徐婆婆很少回老家,现在老了,想回也回不去了,原本以为自己离”家“越来越远,但这场自行车比赛,将她的回忆一下拉到了48年前,激起了她对家乡的思念。“今天得把比赛看完,再热也要坚持。” 受徐婆婆影响,徐婆婆25岁的孙子从2岁就开始骑车,如今是重庆巴南区征服者车队的队员。 推轮椅的,是徐婆婆51岁的小儿子姜明忠和儿媳,他们是专程陪老人来看比赛的。“这将是我最难忘的中秋节。”他们说。 父子通过单车拉近亲情 自行车赛吸引了包括九龙单车队、激情单车队、征服者车队等民间骑行队伍。11岁的吴昊在众多骑友中格外扎眼,他也是车队年纪最小的队员。 吴昊的爸爸吴穹,今年41岁,是铁路员工,两年前加入车队。吴穹说,“孩子是婆婆一手带大的,娇气、粘人,希望通过骑车锻炼儿子意志。“ “以前看生人躲得远远的,现在见人就礼貌打招呼。以前吃饭半个小时吃不完,现在不仅不用催,吃完还主动洗碗。”吴穹说,骑车会遇到上下坡,吴昊起初害怕、不自信,经过磨练如今已能独当一面,“一定要有男子汉的样子,摔倒了再站起来。”吴穹说,带儿子来观摩比赛,目的在于借此父子团圆,拉近父子间的距离。 七旬老人骑车中国行 标准车队服、随身佩戴的单车维修零件工具箱……这就是来自市自行车协会冷华新的“专业配套”。如果不是他自己说,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身手敏捷、体格健壮的老汉竟然有70岁高龄。 昨日上午8时,冷华新从大坪出发,骑行25公里来到巴滨路看比赛。陪伴他的,是一辆价值3600元,被冷华新称为“老家伙”的自行车。 如今有13年骑龄的冷华新,每天都会花上2小时和老骑友们穿行于巴滨路、南滨路、北滨路、沙滨路等地。2011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重庆站在重庆璧山举行,冷华新一口气骑到了重庆璧山。 这些路程,在冷华新眼里根本不算什么。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骑车去旅游,每年都会和老年骑友们开展两次长途骑行。他曾骑车到过上海、海南、辽宁、北京、青海、云南等地。 2012年,冷华新和队友一行八人骑车前往西藏,但最终到达西藏的仅有2人。“四川折多山,海拔5000多米,高反严重,我只能中途退出。从北川翻海拔4600米的巴郎山返回重庆,路上很多好心人邀我搭顺风车,我都拒绝了。” 虽然没去成西藏,但这并不影响老人的骑车旅游梦,明年5月,他将再次踏上旅程,骑行到黑龙江漠河。 七旬老工人的“老伙计” 牟风礼今年70岁,在众多骑车爱好者中,他的装备最简陋。 “我不是专业的,骑车是一种情结。”牟爷爷说,他的单车是十几年前孙子留下的,车架和车把都生锈了,但链条和飞轮还是崭新的。“花了几十元去改装,很便宜,刹车还是很灵。”牟爷爷说,这辆车如今被他称为“老伙计”。 牟爷爷曾是重庆巴南钛白粉厂的工人,退休后在自家院子里养鸡养鸭,巴滨路建好后,牟爷爷骑车方便了,每隔两天就骑车到鱼洞去买饲料。“年轻的时候爱骑车,重庆那时候都是简易公路,路上石子多不好骑,后来忙工作、忙养家,抽不出时间骑车了。”听说有单车比赛,他就忍不住来看看。 “如今能动、胃口好,还能骑单车,这就是中秋最好的礼物了。” 本版稿件?重庆晚报记者?弋静?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