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农民的健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切为了农民的健康

一切为了农民的健康 ——记湖南省茶陵县湖口镇洣渡村乡村医生郭元华 “村民们请注意,今天又是预防接种日,请下列家长下午2点带小孩到村卫生室打防疫针……”金秋八月的一个上午,我们调查组一行刚来到湖口镇洣渡村,就听见从村后高高的山冈上传来了一阵阵清脆的高音喇叭声。当村民们得知我们是为了解乡村医生郭元华的来意时,都不约而同的围了上来,话匣子一打开,就象泄洪的闸门滔滔不绝讲述着郭元华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做村医 不后悔 郭元华,现年47岁,是该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1985年从部队退役后受聘到该村卫生室。这位当兵5年,参加过1981年法卡山自卫还击战,先后1次立功,2次受到师团部嘉奖并被评为“学习雷锋标兵”、“先进个人”的优秀党员,刚回来的时候,镇里希望他留在镇上工作,村里要推荐他当村支书。郭元华却一一谢辞:“我在部队是个军医,有点技术,我还是做一名乡村医生更实在”。就这样,这位前途灿烂的优秀战士放弃了做村支书的机遇却背起了小药箱,奔走在家乡的田野上,一干就是23年,从不言累。人们不解,有时问他后悔不,他的回答很朴实:“我们村里过去很穷,农民一旦患病就更是雪上加霜,专乡亲们解决病痛是我入伍前就有的念头,做村医、不后悔。” 垫资兴建卫生室 精益求精学技术 1985年春天,郭元华刚走上洣渡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岗位时。村卫生室只有一间破旧不堪的瓦房。村民们戏称这卫生室:“风来沙满堂,雨到趟泥浆,夏临蚊打仗,冬至风穿窗。”这种地方健康人呆着也难受,更不用说病人了。此情此景,郭元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992年,他四处奔走,求告亲友,并拿出自己十几年来的积蓄5万元,在村中心建起了一座高2层、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全县一流村卫生室,新卫生室瓷砖铺地,瓷泥饰墙,玻璃推门,诊断室、药房、治疗室、消毒室应有尽有,各种设施设备焕然一新,八项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诊疗价目表分别用玻璃框嵌在诊室墙上,2间观察室铺设了6张病卡,配有电扇和电视机,成为村里最豪华的公用建筑。 设施是基础,技术是关键。郭元华对医术的钻劲,不仅出自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一个小村医的书房竟有三大柜医学书籍,做的医学笔记达30多万字。还常年订阅了《中华内科杂志》、《乡村医生》、《大众卫生报》等医学刊物,并在多种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经验交流文章8篇。1991年自费到县人民医院进修半年,平时虚心向一些技有专长的民间中医请教,与几个同行战友经常保持往来,交流心得。使他积淀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医技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每次全县乡村医生统考,他总是名列前茅。能够科学诊治常见疾病,亲自操刀治疗如痔疮、疝气、腋臭等外科疾病,并对如顽固性偏头痛、慢性消化道疾病、骨质增生、扭伤、骨折等疑难杂症,也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同行称他是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因此声名远扬,常有方圆百里的群众慕名赶来求诊,日均接诊30多人次。村卫生室享誉全县。 救死扶伤是天职 钱乃身外之物 我们在洣渡村大湾里听到村民对郭元华的称赞中,赞德更胜于赞技。很多老人说:“元华对我们的孝心真比亲生儿子还要好。”虽然他业务应接不暇,但他诊断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态度和蔼,老幼无欺,生人熟人一个样。对当天不能赶回的外地患者,自家免费提供食宿。他常说,我们当医生的,为群众看病时要设身处地想到病人的痛苦和难处,一定要立足两点:诊断一定要“准”,钱要花得“少”,做到了这两点,不愁群众不敬你。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尽管该村卫生室业务量大,但获利甚微,因为他常把一些虚高的药价削价销售。他常为一些困难群众减免治疗费用,允许他们常年挂帐诊治,即使四五年不结帐,照样热情接诊。 多少年来,郭元华时刻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上,把自己看作一个随时等待召唤的保健卫士,不管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晚,他总是随叫随到,为了方便群众,1993年在全村率先装上家庭电话,并将电话号码发送到各户。1999年严冬的一个深夜,寒风裹夹着雨雪越下越大,已经是深夜11点了,出诊刚回到家的郭元华正准备吃饭,这时电话铃急促地响了,村里老罗的肺心病又犯了,而此时,郭元华的右腿坐骨神经痛也开始隐隐发作,但他一想起老罗病情很危急,毫不犹豫地背起了药箱,在爱人的搀扶下,踩着泥泞,一步一个踉跄地颠簸了三四里山路,赶到病人家时外衣已经已经被雪水湿透了,但他全然不顾,立刻投入紧张的救治中……病人转危为安时,天已经亮了。患者家属千恩万谢,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我已经习惯了。” 2002年夏天,村民单剑华患有败血症、全身多发性脓肿,在县人民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因负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只好出院回家,并备好了棺材。郭元华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便要单剑华的家人把他送到村卫生室“试试”。单剑华的家人很为难:家里再也筹不出一分钱了,郭元华急切地催促:“救人要紧,钱暂且不谈!”就这样,单剑华住进了村卫生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