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碱金属原子和电子的自旋
第四章 小 结 由于原子实的轨道角动量、自旋角动量以及总角动量都为零,碱金属原子中只有一个价电子,价电子的所有角动量就等于整个原子的角动量,因此用电子的状态来表示原子的状态(nlj ),符号表示如下:(P134,表4.3) 四. 碱金属原子态的符号表示 电子态的符号表示:nl (l= s, p, d, f, ……) 例如:1s, 2s, 2p, 3s, 3p, 3d, 4d, 4f 2. 原子态的表示(The symbolism for atomic states ): 轨道量子数,用符号S,P,D,F标记 总角动量量子数 表示能级的重数,S为总自旋角动量量子数 1. 电子态的表示(nl) 不考虑自旋—轨道相互作用时,碱金属原子的状态取决于nl(称为电子态),考虑时取决于nlj(原子态)。 §4.5 单电子辐射跃迁的选择定则 1. 选择定则(Selection Rules) 单电子原子中能级间发出(或吸收)辐射的跃迁只能在下列条件下发生: n不受限制。 对碱金属原子的几个线系,其主要结果为(以锂原子为例): 主线系: 第二辅线系: 第一辅线系: 柏格曼线系: 思考:碱金属原子结构类似于氢原子结构,氢原子是否也有能级和光谱的精细结构(Fine structures) ? §4.6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与蓝姆移动 一. 氢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 ( Fine structures) 氢原子能量=能量的主要部分(动能+势能)+相对论效应+自旋轨道相互作用 为有效电荷 对氢原子: 根据索末菲推论, 后来,海森伯和约丹按量子力学推得 注:因实验测定的 与 不相同,故采用不同的标记。 为有效电荷 所以, 将上式中的 l 用各自的 j 表示,可得 注意:对每一个 j , 对应有两个 l , 即 l = j+1/2 和 j-1/2 氢原子精细结构能级图: 波尔能级 S能级 P能级 D能级 F能级 结论: (1) 氢原子 S 能级为单层,P,D,F等为双层; (2) 原子的能量与量子数 n, j有关,n, j相同, 能级相同; (3) 考虑精细结构后的能级普遍低于波尔理论的能级。 S能级 P能级 D能级 二.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Fine structures of spectra) 根据氢原子的能级结构以及跃迁的选择定则 ?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例1:赖曼系 激发态能级(n1)→ 基态能级(n=1)跃迁产生 玻尔能级 玻尔理论: 考虑精细结构后: 每条为双线结构,双线间隔对应P能级间隔 例2:巴尔末系 能级(n2)→ 能级(n=2)跃迁产生 波尔理论: 波尔能级 S能级 P能级 D能级 三. 氢原子光谱精细结构的实验观测 最早,迈克耳孙和莫雷用干涉仪观测了巴尔末系的第一条线的精细结构,如下图 两高峰间的波长差: 胡斯登和谢玉铭精密测量了双线I1和Ⅱ2的间隔,其结果仅是理论的96%,如下表 表4.3 对Hα精细结构的测量 胡 斯 登 威 廉 德邻握特 理 论 值 0.317—0.320cm-1 0.319 0.316 0.328 Ⅱ2 —I1间隔 实验值比理论均小了约0.010cm-1 图4.16 巴尔末线系第一条线的精细结构 四. 兰姆移动(Lamb shift) 1947年兰姆(Willis Eugene Lamb) 和李瑟福(Retherford)用射频波谱学方法测得氢原子能级精细结构2 2S1/2比2 2P1/2高出1058兆赫兹,即0.033cm-1(更精密测量结果是1057.77±0.10兆赫兹)。后人把2 2S1/2较原理论位置升高那么一个数值称为兰姆移动。 进一步的理论研究表明(量子电动力学),兰姆移动是由于电子与其发射的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所谓的真空极化效应引起。这些作用对S态的影响较大,而对其它态的影响则很小。兰姆移动实验和电子、?子的反常磁矩实验一起构成了量子电动力学的三大实验支柱。 W. E. Lanmb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5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原子光谱中“兰姆移动”的实验发现者威利斯·尤金·兰姆(Willis Eugene Lamb),1913年7月12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矾。1930年考进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1934年获得理学士学位,四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那时他是在奥本海默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 兰姆因仰慕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放射实验室任职的拉比教授,便于1938年学成后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加入该校物理学教师队伍。 1951年至1956年,兰姆教授接受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pptx VIP
- 2025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二)答案.docx VIP
-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泌尿系统感染的药物治疗》习题答案.docx VIP
-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课件.pptx VIP
- 测量系统分析MSA模板(GRR+线性+偏倚+稳定性+计数型)-全公式未加密.xlsx
- 检验科临检组管理程序性SOP文件.doc VIP
- T∕ZZB 1912-2020 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电极镍粉.pdf VIP
- 预制菜行业调研分析报告.docx VIP
-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pdf VIP
- APQP4Wind Manual 1.3 APQP4手册1.3 最新标准分享.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