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表层物理力学性能检测和纳米摩擦学
表层物理力学性能检测和纳米摩擦学 袁哲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年4月 纳米级表层物理力学性能检测的重要性 各种材料极薄表层数微米(数纳米)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和材料内部的性能常有很大差异,而正是这极薄的表层材料在物理、化学、摩擦磨损、机械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 计算机硬盘要求表层有优良的电、磁、光等功能性性能,表面要求完全不磨损,或最多磨损不超过一层原子。 航天用的各种仪表,需要在真空中工作,各轴承和摩擦面不允许用润滑剂,而要求两清洁表面间只有极小的摩擦磨损。 加载-蠕变-卸载的载荷-压深关系曲线 表层显微力学探针检测法的原理 材料表层的显微硬度检测 表层材料的弹性模量 显微力学探针检测系统结构原理图 单晶铜(110)晶面的载荷压深曲线H = 0.75 GPa 铝合金6061Al的载荷压深曲线 H = 1.14 GPa 不同最大载荷时的加载压深曲线 离表面不同深度处的显微硬度 纳米级“载荷-压深”模拟曲线 表层材料的蠕变性能检测 载荷和压深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薄膜涂层材料压痕变形示意图 复合硬度Hc有限元模拟分析 TiN薄膜涂层材料不同深度的硬度 非均质材料表层弹性模量的检测 不同压深复合弹性模量和薄膜厚度的关系 涂层薄膜材料不同压深的复合弹性模量 SiCp/Al复合材料界面附近的硬度和弹性模量 纳米摩擦学的提出 纳米摩擦学 纳米摩擦学(nano-tribology)又称微观摩擦学(micro tribology)或分子摩擦学(molecular tribology),它是在原子、分子尺度上研究摩擦界面上的行为、损伤及其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纳米薄膜润滑和微观摩擦磨损机理,以及表面和界面分子工程,即通过材料表面微观改性或分子涂层,或者建立有序分子膜的润滑状态,以获得优异的减摩耐磨性能。 通过摩擦学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结合,揭示摩擦磨损与润滑机理 光干涉检测膜厚原理 光干涉相对光强膜厚检测仪 光受抑全反射法测量膜厚的原理 光受抑全反射原理的混合润滑实验装置 纳米级摩擦副材料和摩擦表面形态 金属材料的表面层结构 单分子有序LB膜的制备过程 多层LB膜的制备过程 三种形式的多层LB膜 各类润滑及膜厚的状态情况 流体动力润滑-弹流润滑-薄膜润滑-边界润滑-无润滑干摩擦 边界润滑与分子膜边界润滑的特征 边界分子膜降低摩擦力的作用 三种润滑膜的物理形态a)类固体(凝结) b)非晶态 c)类液体(熔融) 滑动摩擦的粘滑曲线 自组装有序分子膜 1980年J.Sagiv首次报道了将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吸附到二氧化硅表面, 形成自组装单分子膜,从此发展了一种新的专门的成膜技术。 自组装分子膜的成膜机理主要依靠“固-液”界面上的化学作用。将适当材料的基片浸入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有机溶液中,活性剂分子的反应基(或称头基)与基片表面自动发生化学吸附(或化学反应),在基片表面形成化学键连接的紧密排列的单分子膜。同一层分子相互之间的连接, 仍然靠范德华力作用。如果活性剂分子的尾基也具有化学反应活性,则它又可以与新的物质相互起作用,构筑成同质或异质的多层膜。 超动摩擦时的摩擦力 超动摩擦模型 薄膜润滑的物理模型 薄膜润滑的物理模型 薄膜润滑的时间效应 混合润滑状态中的润滑特性 平滑界面的微摩擦形态 微磨损的特征和降低微磨损的研究 微磨损表面的微观形貌图金刚石探针载荷为40μN 硅表面加单分子有序润滑膜对微磨损的影响a)C18/SiO2/Si自组装SAM润滑膜 b)ZnA/ODT/Au/Si的LB润滑膜 纳米摩擦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两固体表面间介入液体单分子层对摩擦的影响极大。 洁净表面相互滑动时,表面力作用伴随严重的微观变形和粘着,表面上存在液体分子层可明显减轻界面间的作用,这表面分子层有序地形成分子层膜,获得低摩擦的平稳滑动。 边界润滑状态就是指表面上存在液体分子层膜时的摩擦润滑行为,研究边界润滑实质上就是研究分子膜的摩擦润滑行为。 约束在两表面间的微小间隙(10个液体分子直径)内的液体,面能作用迫使液体分子有序排列而形成有序分子膜,有序分子膜产生结构化力, 是吸力和斥力交替变化的波动力, 是影响分子膜摩擦的决定性因素。 有序液体膜的厚度在0.1nm~30nm 范围内。多数情况下,薄膜润滑中有序液体膜厚度相当于几个到十几个分子层。 弹流润滑、薄膜润滑、边界润滑三种润滑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取决于总润滑膜的厚度以及上述三种膜所占的相对比例。当润滑膜比较厚时,粘性流体膜所占比例大,润滑膜的形成以流体动压效应为主,润滑状态为弹流润滑。 润滑膜减薄到表面能作用范围内时,润滑油分子在表面能和摩擦剪切作用下发生结构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