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节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 生理小种监测.docVIP

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节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 生理小种监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节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 生理小种监测

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节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 生理小种监测 章振羽1 沈丽2 姬志英1 向运佳1 秦蓁2 杨家秀1 彭云良1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邮编610066 2:四川省农牧厅植物保护站, 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邮编:610041摘要: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一类病害,流行年份一般损失小麦产量在4亿公斤以上。逐年查明条锈菌小种类型是搞好小麦抗条锈育种和流行测报的基础。通过采集标样、繁殖病菌标样、接种鉴别寄主、小种鉴定、菌种的采集与保存五个步骤,对采集于四川省条锈病菌越夏区和流行区样进行了鉴定,并得出。Hybrid46类群的各小种的频率总和为39.5%,其中条中32号出现频率居首位,为14.0%,其致病性强,仍然是我省当前小麦上的最主要流行优势小种;水源11类群各小种及类型的频率总和为57.5%,其中水11-4出现频率最高占13.0%,条中33占4.0%(水-14);此外,还检测到条中23、25、26号小种各1个和2个条中24号小种,都来自于黑水县农家麦田。越夏区和流行区间各类群以及类群内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出现频率差异极为显著。2009-2010年四川小麦生长季节条锈病菌群体中,有共14个菌株对贵农22致病,暂命名为贵农22类型占群体7.0%,其中有6个菌株来自盐亭、梓潼、剑阁和蓬溪,另外8个菌株来自郫县人工接种圃。采自重庆和云南的4个菌株均属于未知类型。 关键词:小麦条锈生理小种 越夏区 流行区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引起的条锈病依靠气流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流行速度快和大区流行的特点,在适宜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灾害[1]。小麦条锈病菌的适宜侵入的温度为9~12℃,相对湿度为100%。在此条件下,条锈菌的夏孢子在接触水膜后,2~3小时就可以萌发。在扩展期间,15~20℃是最适宜温度,在此温度下潜育期只需6-12天。虽然对低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不耐高温。越夏成为条锈菌侵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条锈菌越夏期间旬平均气温不超过20℃为宜,最高不超过22℃,超过23℃条锈菌完全不能越夏[2]。因条锈菌喜凉怕热,在冬暖的平原地区能越冬但不能越夏,在夏季凉爽的高寒地区能越夏而又往往不能越冬,因而依靠气流远距离传播孢子完成其周年循环,病害具有大区流行的特点[1]。位于川西高寒山区的小麦种植区是小麦条锈菌越夏的一个重要基地,其越夏菌源除就近传播到四川盆地外,还可能波及到陇南、陕南、鄂西北等地。同时,在此区域条锈菌既可越夏也可越冬,是中国小麦条锈菌新小种重要的易变区之一[2]。其菌源很易随大气横流传到盆地内,冬季在盆地麦苗上加代繁殖,积累菌源,当春季气温上升,更适宜条锈菌危害即繁殖迅速,造成春季大流行[3]。 进行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和流行区的生理小种的监测,研究掌握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情况,对预测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掌握病菌群体结构动态,为品种布局、轮换、抗病品种选育等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标样来源 2009年6月自阿坝州黑水和凉山州普格等地自生麦苗和秋播麦苗,2010年3-5月自盆地内郫县、广汉、德昌、资中、南充市、蓬安、巴州、大英、苍溪、剑阁、广元元坝、旺苍、射洪、梓潼、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屏山、雅安及云南和重庆等地小麦成株期生产品种、高代材料、后备品种和抗源材料上采集标样。 1.1.2 鉴别寄主 采用全国统一的19个品种,它们是T.E、FUL、保春128、南夫2419、维尔、阿勃、早洋、阿夫、丹麦1号、尤皮2号、丰产3号、洛夫林13、抗引655、水源11、中四、洛夫林10、Hybrid 46、Yr5、贵农22。此外还增设本省当前部分主推品种川麦36、川麦42、川农19作为辅助鉴别寄主[4],感病对照为铭贤169和川麦107. 1.2 方法及步骤 1.2.1 采集标样 在小麦条锈病发病盛期,到四川省各个市、县采集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标样(病叶)。田间低头踏步调查,发病中心采2片病叶,零星发病处采1片病叶。标样装入纸袋内,记录采集时间、地点、小麦品种和采集人等。采集后晾至半干,放入干燥器内,并保存在4℃冰箱内。 1.2.2 繁殖标样 取出标样清水清洗后置入铺有滤纸的培养皿内在11~15℃下黑暗保湿12h,待产孢后挑取单个孢子堆上的孢子轻轻涂抹于铭贤169叶片的正面,清水喷雾后放入保湿箱中,置于9.5℃--12.5℃下保持24小时。24小时后搬出到低温温室,白天15~18℃;夜晚11~15℃。初繁标样发病后收集菌种,再接种铭贤169以产生足够的孢子。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