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课件精品.pptVIP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课件精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课件精品

MRI:尖角征、脐凹征、硬环征 * MRI:肿瘤累及胼胝体形成蝴蝶征 * 多发结节、大脑镰、软脑膜强化 * 病灶沿脑脊液播散 * PCNSL对激素高度敏感,激素有抗淋巴毒性作用。 48小时内可检测到病变缩小,撤去激素后疾病迅速复发。有“幽灵瘤”之称。 对激素治疗快速反应不具备PCNSL的诊断意义,神经类肉瘤或多发性硬化患者也可以出现 姑息性治疗措施 活检前尽量避免使用激素 激素治疗 * 因病变多灶性,通常全脑放疗(WBRT) 90%有反应 50%患者可完全缓解(CR)或接近完全缓解(uCR) 61%在放疗范围内复发 副作用:神经毒性(神经认知障碍),表现为痴呆、共济失调、尿失禁 WBRT是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对于足够适合化疗患者而言,不做一线治疗方案。(B级、III) 放疗 * 神经胶质瘤多为长T1、长T2信号,表现为囊变坏死或出血,病灶多见不规则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均。 颅内转移瘤多位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处,病灶周围占位效应明显(小病灶、大水肿),坏死出血多见,DWI呈等或稍低信号。 鉴别诊断 * THANKS!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 是一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起源并局限于脑、脊髓、软脑膜、视网膜、玻璃体液、偶尔发生于视神经 患者无全身受累表现,为结外淋巴瘤 PCNSL在眼内的表现称为原发性眼内淋巴瘤(PIOL) 与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病理及影像学上表现一致,但继发者以脑膜转移多见 定义 * Bailey于1929年首次报告“血管周围肉瘤”,20世纪70年代Yulie确认恶性淋巴瘤。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CNS无淋巴循环和淋巴组织聚集。 病因 *        1.最早有人认为是起源于软脑膜血管的膜母细胞,后期侵入邻近脑组织,并扩展到穿支血管周围间隙,最终侵犯半球深部组织。 2.而Shibata认为本病起源于蛛网膜下腔或脉络丛的淋巴细胞,其沿着Virchow-Robin间隙浸润生长直至形成脑实质内肿瘤。 但是通过近几年的研究,提出两种新学说: 1.是非肿瘤性淋巴细胞在CNS反应性集聚所致。淋巴细胞集聚于CNS,可能发生于感染或炎性过程,很可能是由病毒诱导。 2.认为淋巴结和淋巴结以外的B淋巴细胞被激活,并发生间变而成为肿瘤,这些瘤细胞在血液内发生迁移,进入CNS而成为淋巴瘤 * 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均可出现,两者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EB病毒、疱疹病毒 颅脑外伤及炎症:淋巴细胞聚集恶化 原位淋巴细胞恶性克隆增生 血脑屏障:“庇护所” IgH和Bcl-6基因突变 CNS中可有T淋巴细胞,但少有B淋巴细胞,炎症刺激多激活T淋巴细胞。 * 近年来发生率逐渐升高 约占原发脑肿瘤2%左右 M>F,60Y+ 正常人群45-70岁(平均55岁),免疫功能缺陷人群发病较年轻,如AIDS为31岁。 在HIV阳性人群中,NHL处于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而PCNSL占20% 流行病学 * 多为边界不清肿块,弥漫浸润生长,无包膜,偶见坏死出血,囊变少见。 镜下表现与节内淋巴结相似,见肿瘤细胞大小、形态基本一致,圆形或软圆形,与脑组织相互交错,核染色质粗,核膜清楚,核分裂多见。 肿瘤呈片状排列,无淋巴滤泡形成,周围脑组织有不同程度变性 病理 * 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排列为本病组织学特征(即肿瘤细胞血管现象) 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的吞噬细胞呈“满天星”现象。 肿瘤边缘和中心均有增生反应的胶质细胞。 以银盐染色时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故有成为“网状肉瘤” * 无统一诊断标准 年龄50-70岁 以中枢神经系统为首发表现 影像学支持 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病理诊断 术后(放化疗后)3个月以上未发现颅外有淋巴瘤发生 诊断 * 侵袭性高度恶性淋巴瘤,数周内进展性神经系统症状 表现: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颅内压升高、癫痫、眼部症状 认知和行为改变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10-20%患者眼部受累,表现类似激素抵抗型葡萄膜炎,病变通常为双侧,表现为无痛性视觉丧失或玻璃体漂浮物 临床表现 * 肿瘤的密度和信号与脑灰质相似。 几乎所有MRI及80%-90%CT有对比增强 受累:幕上脑白质近中线部位多见,额叶、胼胝体、丘脑基底节、深部脑室周围结构。也有弥漫性脑部异常而无肿块性损害。幕下小脑半球多见。 常与其他CNS肿瘤难以鉴别。 影像学诊断 * PCNSL一般密度及信号较均匀,很少囊变及坏死,较大病灶周边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及占位效应,而弥漫型小病变无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 免疫功能正常单发多见,28%-40%可见多发病灶,而AIDS则以多发病灶为主。 * 丰富的

文档评论(0)

alla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