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力量针砭送礼之风(编辑部故事).docVIP

以文字力量针砭送礼之风(编辑部故事).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文字力量针砭送礼之风(编辑部故事)

以文字力量针砭送礼之风(编辑部故事) 9月16日,本报在焦点关注版推出《全民摆脱送礼焦虑?》、《月饼简约风飞入千万家》两篇报道和评论《最该焦虑的是正事》,对“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尤其是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和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国庆节中礼品市场的情况和全民对送礼之风的反感,进行了深入报道。文章主题与读者息息相关,甫一推出,即被各大网站转载,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影响甚广。 深挖选题 透过送礼看心理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选题,通常来自于社会上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从教师节之前开始,我们的记者在历次选题会上,均十分关注节日送礼之风。我们发现,不少人都能体会到,“八项规定”实施9个多月来,送礼风气的确得到了有效遏制。 “八项规定”发布以来,自上而下大力倡导节俭新风,逐级落实,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转变。本报对这些方面的情况一直很关注,从关注叫停新建楼堂馆所到聚焦反腐新风,多篇报道都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反对送礼当然是倡导节俭新风中的重要部分,读者关心,记者也感同身受,但多次讨论中,大家都很难找到新的角度。显然,一味强调送礼之风被扭转,对读者来说,几乎是无效信息,他们自己就可以感受到。 在选题会上,本报总编辑张德修认为,送礼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与其只关注教师节送礼变少、中秋节月饼市场遇冷,不如深入发掘选题,看看送礼风气转变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这样一来,稿件就从单纯描述现象的窠臼中跳了出来,转而关注更为深层次的驱动——国民心理普遍已对这种现象十分厌恶,而中央对不良送礼风气的大力整治与民众心理极为合拍。 定下基调之后,就是破题。由于临近中秋节,要描述礼品市场的变化,最佳的切入点无疑是月饼市场,尤其是高端月饼市场。因此,记者部安排专人前去采访超市中月饼的销售情况,通过一手信息,让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变化。 而主稿则定位于全方位地描述现象,探讨背后机制和可持续之道,对于礼品市场的趋势进行解读,也对人们的“送礼焦虑”心理进行剖析。 摒弃空谈 让文字承载意义 关注送礼背后的心理问题,无疑使得内容更有深度,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要防止过分“务虚”,凭借记者的个人经历和想象对该问题大加议论,空话、套话连篇累牍。因此实地采访和咨询专家的意见以及站在一定高度上的评论,成为稿件质量的保障。 谈杨、魏喆和袁牧崑实地采访了北京多家超市和酒店后,写出的稿子很有现场感,语言上也比较生动,使得《月饼简约风飞入千万家》成为这组稿件中较为活泼的部分。 聆听专家的意见通常很有利于打开思路,也能使报道更加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教授,长期关注思想政治工作,在接受采访时一下就切中了要害,从中国人的传统说起,表达了对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的期盼。而反腐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则对于禁令效果如何持续有着独到的看法,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建议。 好的评论一般有破有立,既要指出原有事物的不足,也要提出何为正道。评论作者“正楷”在尖锐地批评焦虑背后的“潜规则”后,提出人其实还是应该焦虑,但要焦虑自己该焦虑的正事——“官员操心民生,关心发展;学者为学术愁肠百结;商人致力于产品创新;学生想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职责范围的事。” 《全民摆脱送礼焦虑?》初稿完成后,记者部主任严冰通读后认为,稿件过多关注了近期的教师节和中秋节,而没有将眼光拉远,对节日中的送礼现象进行梳理,也没有对接下来的送礼趋势进行解读。因此第二稿中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得整篇报道更加丰满。 由于中秋将至,稿件要确保时效性必须尽快上版,因此版面编辑潘旭涛和本稿记者于周日晚上临时加班,凌晨近1时才完成拼版,并于周一顺利见报。在拼版过程中,为了从直观上让读者感受到今年礼品市场的趋势,在醒目的艺术字“礼”的斜上方,放置了一个压下来的手,寓意今年“不收礼”。 重视传播 听听网友怎么说 报道经焦点关注版刊登后,经过海外网等网站的转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新华网在时政头条全文转载,人民网、华龙网、凤凰网、网易等知名网站都在显著位置转载该文,新上线不久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也转载了《全民摆脱送礼焦虑?》。 大量的转载也引来了诸多网友的热议,网友“chengduttbb”说:这样好,送礼的轻松了,被送的也不会因吃不了浪费了,非常支持节俭。 网友“致青春的事”说:过节就应该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不是加重送礼压力的砝码。 网友“消失在风里09”看来深受其害:解脱了,解脱了,省了好多不必要的支出,赞一个。 更多人可能如网友“杭发阿侃”一般畅想:希望能长期坚持使用,包括后面的节庆日。节俭过节,净化风气。 从大部分网友的反应来看,“松了一口气”是普遍的感觉。网友们普遍对于“勤俭过节”有共识,更是希望这股“新风”能够持续下去。而本报对于这个现象的关注,还将持续。 9月16日,本報在焦點關注版推出《全民擺脫送禮焦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