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学]绪论定稿
飞机设计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风洞试验。实际的风洞试验费 用巨大。使用仿真进行模拟风洞试验,使费用大大降低。 气象模拟预测 原子弹+氢弹核爆模拟 碰撞仿真 结构分析仿真 * * 增加图书馆查书编号 1. 仿真分析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种基本试验。 理论分析:只能考虑一些很简单的问题。 实物试验:费用昂贵,中间过程无法得知。 理论分析和实物试验的局限性: 仿真分析的优点: 可动态地、重复地显示事物的发展。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仿真的意义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2. 仿真分析的前瞻性和替代性。 显示目前还不易观测到的、说不清楚的一些现象。 显示任何试验都无法看到的发生在结构内部的一些物理现象。 仿真分析可以替代一些危险、昂贵的甚至是难于实施的试验。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仿真的意义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地震载荷作用下桥梁中心变形过程特点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仿真的意义 超级计算机上亿次模拟,不可能进行多次实物试验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 波音777的开发,广泛采用了数字化仿真技术,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完成了飞机的设计、制造、装配及试飞的全部过程,取消了传统的风洞试验、上天试飞等物理仿真及试验环节。 9-10年缩短到4.5年,并获得巨大的独占性利润,每架波音777要价1.4亿美元。 经典案例: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汽车领域的仿真: 机械系统仿真 控制系统仿真 电子系统仿真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汽车可操作性和乘坐舒适性仿真: 汽车可操作性(handling)仿真是指利用整车动力学模型,当操作人员在采用各种不同驾驶方法的情况下,对车辆的侧倾稳定性进行仿真研究。 以汽车前、后悬架及转向机构为主的多体动力学模型 汽车多体动力学仿真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增加发动机、车身后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 汽车碰撞性能是衡量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碰撞发生时,汽车结构在巨大碰撞冲击力的作用下,发生大位移的弹性变形。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福特汽车应用EnSight软件制作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 汽车外部空气动力学仿真:汽车外部空气动力学对汽车安全性、稳定性和汽车油耗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在传统机械设计中,人们通常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关键机械结构件进行应力、应变的分析,其负载往往是静态的。 人们已经将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的动态负载,用于随后的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 目前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汽车和铁路车辆转向架的机械设计。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产品 方面 流程 方面 知识信 息方面 数字化 仿真 一、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信息学 数理 理论 控制 理论 理论性 应用性 交叉性 数字化仿真技术 二、课程特点及学习内容 Title in here 智能 工程 Title in here 设计与 制造学 Title in here 计算机 技术 二、课程特点及学习内容 以计算机软硬件、外围设备,协议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离散化表述、传递、存储、控制的集成技术。 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制造技术不断融合、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诞生的。 冲压 铁 钢 铝 ┊ 制造 工艺 热 处理 切削 加工 部件 装配 铁粉 碳粉 ┊ 粉末 冶金 协作件、电器系统 其它部件 钢板 ┊ 铆 焊接 装配 总 装配 试车 喷漆 数 字 化 信 息 流 原型 设计 制造、性能分析 虚拟 测试 组织和管理 车辆仿真 结构刚强度分析 空气动力学计算 振动噪声分析 安全性分析 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二、课程特点及学习内容 第二章 开发基础 第三章 数字化原型设计 第四章 优化设计 第五章 汽车性能与品质分析 第六章 虚拟样机 第七章 虚拟现实技术 第八章 产品开发的组织和管理 原型 设计 制造、性能分析 虚拟 测试 组织和管理 第一章 绪论 二、课程特点及学习内容 三、 教学目的 了解汽车数字化开发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数字化仿真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掌握车辆系统仿真技术常用的方法 熟悉常用的车辆系统仿真平台 三、教学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