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著选讲1 【精编】
叶天士《温热论》 一、原著简介(一)作者及其著作: 《温热论》是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所著。 叶氏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1667年,殁于1746年,享年79岁。其祖父及父亲均擅长医学,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叶天士在十四岁时,其父即去世,乃从其父的弟子朱君专心习医。后又经常寻师访友,从其十二岁到十八岁曾求教过十七位老师,即使在成名之后,还从师多人。正因为叶氏能博采众长、融汇贯通,故能自成一家而成为一代医学大师。 叶氏不但精于内科,对幼科、妇科、外科等也多有建树。沈德潜称誉道:“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史籍称他“切脉、望色、听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叶天士极受当时及后人的推崇,其学说也广为流传。如石韫玉在《叶氏医案存真》序中说:“至今谈方术者,必举其(天士)姓字,以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在《清史稿》中也说:“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 叶氏因平生忙于诊务,所以著作不多。现在所流传的十多种叶氏著作,除了有一部分是其门人或后人整理而成的,还有一些是伪托叶氏之作。由其弟子门人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氏医案未刻本》等,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叶氏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 《温热论》内容涉及温病学基本理论的各个方面,如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病机、分类、诊法、辨证、治法、预后等。据《吴医汇讲》记载,《温热论》为“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而成。本篇最早载于华岫云所编《临证指南医案》之中,名为《温热论》。该书刊于1766年,称为“华本”,又称“种福堂本”。其次为收入唐大烈《吴医汇讲》中的《温热证治》(又称为《温热论治二十则》),约刊于1792年,称之为“唐本”。 自本篇问世之后,对其作注的不下十余家。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华岫云对其作了较为简单的注释,可以看作是《温热论》的最早注本。在《医门棒喝》中,章虚谷把该篇原文分为34节,名为《叶天士温病论》。是为本篇最早的系统注释本,约刊于1825年。王孟英《温热经纬》把本篇收入该书,更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除了王氏有深入的阐发外,还收入了华氏、章氏和吴鞠通、魏柳洲、沈尧封、茅雨人、杨照藜、何报之、尤拙吾等众多医家的有关论述和注解以作为印证,约刊于1852年。凌嘉六《温热类编》收入本篇,名为《温热论治》,并有简短小注,著于1866年。宋佑甫《南病别鉴》中把本篇称为《叶香岩温证论治》,也作了夹注。《周学海评注医书十二种》收入本篇,主要以唐本为据,亦有周氏之注,约著于1891年。 陈光淞《温热论笺正》为注释《温热论》的专著,即“笺叶氏之白,正诸家之失”,著于1915年。吴锡璜《中西温热串解》中收入本篇,名为《叶香岩温热论注解》。其特点为试图以西医的观点来解释本篇的温病学理论,著于1920年。现代金寿山《温热论新编》中把原文分为十二类,并冠以标题,加以注释,刊于1960年。杨达夫《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中收入了前人的大量注释,并附有许多作者经治的病例,开创了把《温热论》理论与临床病例直接联系起来研究的先例。自1964年后,在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温病学讲义》中收录了本篇,南京中医学院对原文进行了阐释、选注,并作了按语。以后历版统编教材中都收有本篇。 (二)主要学术思想 1、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叶氏提出了温病的病因是温邪,从而为新感温病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对温病的感邪途径提出了“上受”之说,即邪从口鼻而入,特别提出了“首先犯肺” 。并认为温病的传变主要是病邪首先犯肺,然后可以顺传气分或逆传心包。病变在气分,可分别出现邪留三焦、致成里结(胃与肠)等不同部位的病变。病变又可进一步传入营分乃至血分。另外,本篇对温病的发展规律的论述,如卫气营血的传变、顺传与逆传、温病重症的神昏和痉厥、后期的伤阴等,都是对温病发展规律的总结。 2、创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叶氏按卫气营血划分温病病变阶段,以揭示病变浅深、轻重层次,以此作为对温病辨证之纲。同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至今仍在指导着临床。 卫气营血理论的建立也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由叶天士进行了总结而形成的,这一理论出现后,使温病的辨证论治自成体系,与伤寒的六经辨证有明显的不同。而且这一理论能提纲挚领、执简驭繁,与临床实际较为贴近,因而在实际运用中价值较大。 3、辨明温病与伤寒之异:叶氏提出,温病与伤寒病因上寒温有别,温病的病因是“温邪”,与伤寒感受寒邪而发有明确的界限。二者传变情况不同,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