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报告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3) 慢性器质性心脏病 治疗基础疾病 β-受体阻滞剂 乙胺碘呋酮 急性心肌缺血 改善缺血状况 首选利多卡因 无效则改用β-受体阻滞剂 或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称窦速。可见于生理状况和病理状况下。也可由药物引起 心电图上P波在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频率100次/分,多为100~180次/分 一般针对原发病及诱因治疗 特征: 窦性P波规律出现, 频率为101~160次/分 窦性心动过速 (sinus tachycardia) 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常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部疾病及各种代谢障碍 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上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心房率为150~200次/分,可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房性心动过速 特征: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发作前或发作结束后可见窦性P波。提早出现的P波,连续三次以上。 P’-P’不等,部分未不下传 房速的治疗 洋地黄中毒者:停用洋地黄;补充钾盐;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IA、IC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非洋地黄中毒: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可控制心室率。抗心律失常药可转复为窦性心律。药物无效可选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是一类以折返为发生机制的心律失常的总称 根据折返的部位分为4种,其中后二者占90%以上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VRT)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 reentry tachycardia) 本型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是房室结双径路折返 多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 房室结双径理象及折返 心脏电生理检查 存在跳跃现象,且随之发生心动过速 程控刺激可诱发和终止 前传心室激动顺序和逆传心房激动顺序为向心性 I II V His d CS3,4 p CS2,3 m CS1,2 d RV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 reentry tachycardia) 发生机制为房室旁路折返 房室旁路分显性旁路(前传、逆传功能)和隐匿性旁路(仅具有逆传功能)。可分为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90%)和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旁路折返示意图 预激综合征示意图 预激综合征心电图 预激综合征右侧显性旁路 程控刺激可诱发和终止 显性旁路,窦性心律有预激图形 逆行心房激动顺序异常(偏心性) 电生理特点 I II V His d CS3,4 p CS2,3 m CS1,2 d ABL d RV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1. 兴奋迷走神经的手法 2. 药物:ATP、心律平、异搏定、洋地黄 3. 超速抑制 4. 电复律 5. 药物预防发作 6. 治愈:RFCA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 特征: 1.P’波不能明视 2.快速整齐的QRS波群为室上性,频率160~220次/分 房扑和房颤—病因 阵发性: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 持续性: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炎、酒精中毒、甲亢、肺栓塞、心衰、心脏手术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隔相等的F波(或称锯齿波).频率为250~400次/分 2.房室比例为2:1~4:1,心室律不整齐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特征: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的f波,频率为350 ~600次/分 2. R-R间期绝对不等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纤颤伴室内传导差异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2.R-R间期绝对不等,心室率快 3.部分短R-R‘QRS有变形,无类代偿期 心房扑动的治疗 为右心房内大折返环所致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药物 终止:超速抑制、电转复、奎尼丁、心律平 预防: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 治愈:RFCA 房颤的分类 持续时间: 1. 阵发性(paroxysmal)(48h) 2. 持续性(persistent)(48h) 3. 永久性(permanent) (6个月) 发生原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以外的疾病、特发性(孤立性) 心室率快慢: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10次/分) 房颤的发生机制 折返机制 主导环学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