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报告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管壳式热交换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GB?151—1999?
(1999-02-26发布? 2000-01-01实施)
2.1.1 类型和标准;固定管板式:将管子两端固定在位于壳体两端的固定管板上,
管板与壳体固定在一起。
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规格范围广,工程中应用广泛。缺点:壳侧不便清洗,只能采用化学方法清洗,检修困难,对较脏
或有腐蚀性介质不能走壳程。当壳体与换热管温差很大时,
可设置单波或多波膨胀节减小温差应力。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名称;管子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束与管板再封装
在外壳内。两种流体分管程和壳程。;浮头式: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另一端管板可以在壳体内自由浮动。
优点: 1. 壳体和管束热变形自由,不产生热应力。
2. 管束可从壳体中抽出,便于壳程的检修和清洗。
缺点: 1. 结构复杂,造价高。
2. 需增加内浮头及相关连接件以保证密封,如果内浮头连接
处泄漏将无法发现,所以应严格保证其密封性能。
适用:管壳间温差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结垢的情况。;填料函式:
☆ 一端管板固定,另一端管板在填料函中滑动。
☆ 将浮头露在壳体外面的浮头式换热器,
又称外浮头式换热器。
☆ 填料密封处容易泄露,不宜用于易挥发、易燃、易爆、
有毒和高压的流体。且制造复杂,安置不便。;主要部件的分类及代号;主要部件的分类及代号;(a)等边三角形法; (b)同心圆法; (c)正方形法
图2.7 管子在管排上的排列;换热管外径;浮头式:
DL=Di –2(b1+b2+b);管板与壳体的连接;换热管外径 d0;程 数; 2.1.5 纵向隔板、折流板和支持板
☆为提高流体流速和湍流程度,强化壳程流体
传热,在壳程常装设纵向隔板或折流板。
☆折流板除使流体横过管束流动外,还有支撑
管束、防止管束振动和弯曲的作用。
☆折流板常用形式有:弓形、盘环形 (或称圆
盘-圆环形)。弓形折流板有
单弓形、双弓形和三弓形三种。;弓形;;;(b) 缺口左右交替排列
图2.17 弓形折流板的排列;图2.20 折流板的安装和固定; 2.1.6 挡管和旁路挡板
浮头式热交换器中,由于安装浮头法兰需要,圆筒内有一圈较大没有排列管子的间隙,使部分流体由此间隙短路,使主流速度及换热系数下降。而旁路流体未经换热就达出口,与主流混合必使流体出口温度达不到预期数值。挡管和旁路挡板就是为了防止流体短路而设立的构件。
☆挡管是两端堵死的管子,安置在相应于分程隔板槽后面的位置上,每根挡管占据一根换热管的位置,但不穿过管板,用点焊的方法固定于折流板上。通常每隔3~4排管子安排一根挡管,但不应设置在折流板缺口处,也可用带定距管的拉杆来代替挡管。
☆旁路挡板可减小管束外环间隙的短路,用它增加阻力,迫使大部分流体通过管束进行热交换。其厚度一般与折流板厚度相同,将它嵌入折流板槽内,并点焊在每块折流板上。;图2.21 旁路挡板; 2.1.7 防冲板和导流筒
当管程采用轴向入口或换热管内流速超过3m/s,应设置
防冲板,以减少流体分布不均和对换热管端的冲蚀。
★防冲板结构尺寸
防冲板外表面到壳体内壁的距离不小于接管内径的
1/4,其通道流通面积须大于接管流通面积;
防冲板的直径或边长,应大于接管外径 50mm;
防冲板最小厚度:碳钢为4.5mm,不锈钢为3mm。
★防冲板固定形式
防冲板的两侧焊在定距管或接杆上,也可同时焊在
靠近管板的第一块折流板上;
防冲板焊在圆筒上;
用U形螺栓将防冲板固定在换热管上(不允许防冲板
焊在换热管上)。;图2.23 防冲板的形式; ★导流筒
在立式换热器壳程中,为使气、液介质更均匀地流入管间,防止流体对进口处管束段的冲刷,而采用导流筒结构。
导流筒有内导流筒与外导流筒两种形式。内导流筒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它占据壳程空间,而使布管数相应减少。外导流筒是在进口处采用扩大环形通道,考虑到环形通道进口处的线速度较高,为保证气体沿圆周方向均匀的进入,导流筒应做成斜口形。
1. 内导流筒—导流筒外表面到壳体圆筒内壁的距离宜不小于接管外径的1/3。导流筒端部至管板的距离,应使该处的流通面积不小于导流筒的处侧流通面积。
2. 外导流筒—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