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6.5 游沙湖 苦斋记.pptVIP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6.5 游沙湖 苦斋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6.5 游沙湖 苦斋记

推荐作品 游沙湖 苦斋记 背景助读 基础梳理 1.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即写于此时。 背景助读 基础梳理 2.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字伯温,谥文成,浙江青田人。他博通经史,诗歌雄浑而富于想象,散文风格古朴,笔意奔放。著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及其他著述多种,代表作有《郁离子》等,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苦斋记》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古人一般的书斋记,大都写其环境之优美清静、主人之闲适高雅,而本篇却着眼在一个“苦”字,不仅位处苦地,而且连四周的动植物都具苦性,在无往而不苦中,主人却乐在其中。文章最后揭示原因,说明了苦乐互相依托的道理,并进一步点明“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背景助读 基础梳理 背景助读 基础梳理 背景助读 基础梳理 背景助读 基础梳理 5.明句式 (1)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判断句 (2)予买田其间 省略句 (3)风从北来者 定语后置句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目标一】 赏析《游沙湖》的形象特点,鉴赏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是怎么写的? 参考答案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作者因为得疾,遇到了一个人——庞安常。而庞安常这样的“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作者却只善于抓住他的特点,选取一两个典型事例点化成文,重点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文章用字极少,但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人物个性极为鲜明。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2.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1)谁道人生无再少?——《乐府·相和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基调积极乐观,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前途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2)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目标二】 整体感知《苦斋记》的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1.简要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1段,交代苦斋之所属,说明“苦”的由来。 第2段,具体写乐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 第3段,补述建苦斋的由来和记述苦斋生活的概况与乐趣。 第4段,从事理方面阐明苦与乐相为倚伏、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5段,收结全文,说明作记原因。 2.本文是怎样围绕着一个“苦”字行文的? 参考答案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故斋名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典籍,亦与苦相关;最后说明写作缘由,也点出一个“苦”字。 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游沙湖》中对神医庞安常的描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作者描写庞安常只选取其“以眼为耳”“虽聋,而颖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一个细节,点化成文,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这种写人的手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写法其实本身蕴含深意。庞安常名安时,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从作者在文中的“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庞安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只凭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