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32章_转型期的散文与戏剧、电影教材教学课件.pptVIP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32章_转型期的散文与戏剧、电影教材教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讲义PPT教学教案培训资料医学中小学上课资料

第三十二章 转型期的散文与戏剧、电影 进入转型期,散文创作愈加困窘,颂歌在诗歌中可以因形式而美,讲性灵的散文,则显得模式化与虚假化。本期几篇以道德感打动人的报告文学给人留下印 象。“十七年”戏剧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到了“文化大革命”,革命样板戏成为唯一的戏剧。1949年到1976年的电影,在喜剧与教化中演绎现实,而历史题材与名著改编,成为电影编剧体现天才的天地。 回目录 第一节 散文与报告文学 一、杨朔模式与散文的枯竭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山东蓬莱人。 代表性散文集:《亚洲日出》(1957)、 《海市》(1960)、《东风第一枝》(1961) 和《生命泉》(1964)等。 杨朔的散文的追求在两个层面上矛盾,一是内容的时代感,二是形式的诗意 性。这就让他陷入两难。要以令个人感动的真情写非个人的时代画面,因此形成散文诗意画面美与个人情感假的悖反,给人强烈的作文感,从而构成模式上的泥塘与困境。如《荔枝蜜》、《雪浪花》等。 二、秦牧等人的散文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县人。散文集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长灯街语》、《花蜜和蜂刺》、《晴窗晨笔》、《语林采英》和文艺随笔《艺海拾贝》等。《长河浪花集》和《艺海拾贝》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 秦牧的散文知识丰富,联想奇特,熔知识、趣味、幽默和思想于一炉,被读者称作知识的“花城”。代表作如《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艺海拾贝》等。 秦牧的散文较能体现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神韵;但这种神,又落入杨朔模式了。 与之相近的散文作家有陈残云、林遐、杨石等。有“岭南散文”的说法,代表的集子有陈残云的《珠江岸边》、林遐的《撑渡阿婷》、杨石的《岭南春》等。 三、报告文学概貌 50年代前期“英雄赞歌”式的报告文学,基本上是“延安散文”的继续,抗美援朝是这一时期的主题。 代表作: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黄钢的《最后胜利的预告》、《在杨根思牺牲的地方》、《朝鲜———晨曦清亮的国家》,菡子的《从上甘岭来》、《和黄继光班相处的日子里》,刘白羽的《对和平的宣誓》,杨朔的《平常的人》,华山的《清川江畔》,陆柱国的《中华男儿》,白艾的《鹰》,丁晓光的《飞虎山上的五昼夜》等。 特别是魏巍,接连发表了《朝鲜人》、《火与火》、《战斗在汉江南岸》、《谁是最可爱的人》、《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十几篇作品,1951年结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告文学最重要的创作成就。 倾向于创作的政治功利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审美结合,是此一时期报告文学作家大致的美学追求。 1956年后的“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两个县委书记》(秦兆阳),《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 消息》(刘宾雁),《爬在旗杆上的人》(耿简),《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白危),《改选》(李国文),《马端的堕落》(荔青)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坚持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现实主义原则方面的探索性的作品。 60年代又是一个颂歌和礼赞的年代。代表性的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国青年报》记者)、《手》(巴金等)、《红桃是怎么开的》(魏钢焰)、《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穆青)、《英雄的列车》(郭光)、《旱天不旱地———记闽南抗旱斗争》(郭小川)、《向秀丽》(房树民、黄际昌)等等。 审美角度上看,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可以看作是人物报告的成熟期。小说描写中的诸如细节描写、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心理刻画、环境烘托、情节安排、单线纵向的叙述方式等技巧也被报告文学有所借鉴。然而,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却削弱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批判性,甚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题材、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并且也渐趋偏离了现实主义原则,最后走向了“三突出”的道路。 四、《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国青年报》记者)是一曲典型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风格的赞歌。在艺术上,作者运用了电影的分镜头叙述的手法。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穆青、冯健、周原)提供了一个堪称时代楷模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焦裕禄。艺术上,作品善于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内心世界;善于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另外,对焦裕禄的刻画中,也有过于拔高了人物的可望不可及的神话性,是其不足之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