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1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大分子,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但由于对DNA分子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实验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T2侵染大肠杆菌过程如下: 作为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 ②具有储存大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③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的过程 ④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使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3、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用此噬菌体侵染细菌,被侵染的大肠杆菌破裂释放大量的噬菌体,这些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子含有的元素分别中 ( ) A、DNA中都含有31P,蛋白质都含有32S B、DNA中都含有32P,蛋白质都含有32S C、DNA中都含有31P,蛋白质都含有35S D、DNA中有的含31P,有的含32P,蛋白质都含有32S * *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方法: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①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②艾弗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 蔡斯) 分别观察蛋白质和DNA作用 多糖类荚膜 1928年,英国的格里菲思用一种细菌——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实验。 R型菌(无毒,无荚膜) S型菌(有毒,有荚膜)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S型 R型 光滑Smooth 粗糙rough 有多糖类的荚膜 无多糖类的荚膜 有毒性,可致死 无毒性 菌落表面 形态 毒性 R型菌 转化因子 S型菌 转化因子是什么呢?怎样进一步探究? S型活细菌 荚膜多糖 蛋白质 DNA DNA+DNA水解酶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 R R R S R S 1944年 艾弗里DNA转化实验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NA是转化因子。 以上转化实验表明: 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结论: 艾弗里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 思考: 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必须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谁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2、研究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DNA的组成元素: C、H、O、N、S C、H、O、N 、P (标记32P) (标记35S ) ①标记噬菌体方法: 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35S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 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制备含32P的噬菌体和含35S的噬菌体 吸附 用尾部的末端吸附在细菌表面 注入 释放出溶菌酶,破坏细菌的局部,噬菌体DNA进入 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复制、合成 在噬菌体DNA指导下,以细菌体内的核苷酸为 原料合成噬菌体DNA,以细菌细胞内的氨基酸 为原料合成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组装 一个蛋白质外壳装入一个噬菌体DNA分子,组成一个 新的噬菌体。 释放 细菌破裂,释放出多个噬菌体 离心 离心 ①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外壳蛋白质 细菌内无放射性 3、实验过程: 子代噬菌体无放射性 ②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内部DNA 细菌内有放射性 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 考点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1.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是DNA所特有的元素,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直接观察它们的作用。 2.实验过程及结果 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组 实验 第二组实验 亲代 噬菌体 35 S标记蛋白质 32 P标记DNA 寄主 细胞内 无35S标记蛋白质 有32P标记DNA 子代 噬菌体 外壳蛋白质无35S DNA有32P标记 实验 结论 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 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绳波的波速.PPT
- 绿色荧光蛋白GFP-南开大学生物试验教学中心.PPT
- 缓冲溶液pH的计算HAA--Eduwest.PPT
- 缺级现象1光栅衍射是单缝衍射与多缝干涉合成的结果.PPT
- 网球场灯光系统解决方案.DOC
- 网路拓朴探索界限机制.PDF
- 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浙江师范大学.DOC
- 网页样式设计--CSS-网络教学综合平台.DOC
- 网院工作情况介绍-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PPT
- 美丽的舞者-蝴蝶.DOC
- 森林群落发育及演替.ppt
- 2025届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中考一模数学卷(含解析).pdf
- 高中历史选择题考试技术(四)考试技巧之逻辑判断 用“全面”的观点 高考历史做题方法指导.pptx
- 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pptx
- 2025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中考一模数学试卷(附解析).docx
-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一模数学试卷.docx
- 2025届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中考一模数学试卷(附解析).docx
-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苏科版).pptx
- 2025届江苏省中考数学一模试卷(附解析).docx
- 2025年江苏省常熟市中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数学试卷(附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