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宁波基础教学研究网
宁波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 * * * * 实施新课程的问题和对策 (体会和总结) 主讲:顾松挺 (镇海中学化学组) tel●矛盾和困惑 ●认识和想法 ●做法和建议 实施新课程的体会和总结 主要内容: 之一: 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的线索、体系与原教学大纲、教材完全不同,我们积累的资料(计划、教案、课件、习题、试卷等)和对教学要求的认识、把握,以及对具体内容一些成功、有效的经验做法将被“淘汰”,心理上实在难以接受,产生抵触情绪。 之二: 教学内容显得“千头万绪”、“杂乱无章”,尤其是对元素化合物部分内容的学习不按照“族”的概念体系编排,失去了现成的习惯使用的参考标准,必须重新理解、组织,使人觉得无所依赖。 之三: 1、粗看《课标》、教材与《指导意见》对内容的要求,三者存在出入;而且,教学要求大多为“知道”、“了解”,尤其是《指导意见》中较多的“不作要求”、“不宜拓展”、“不宜过多地拓展”、“不必记忆”等说明使人觉得“一团雾水” ,甚至怀疑。 2、有些课后习题涉及知识要求不高,但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要求高、难度大,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来说角度“新” ,隐含着较高的能力要求,使人难以觉察,容易造成教学上的疏忽。 知识理解和组合应用难度要求不一致。 《化学1》P56-57“练习与实践” 9. 钠的氧化物有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两种。 (1)氧化钠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水、酸等发生反应,请写出氧化钠分别与水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氧化钠常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供氧(如呼吸面具及潜水艇中),因为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及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气。请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Na2O2 + H2O = NaOH + O2↑ Na2O2 + CO2 = Na2CO3 + O2↑ (3)制取氧化钠可用如下方法: 2NaNO2 + 6Na = 4Na2O + N2↑ 采用以上方法制取氧化钠有什么优点? 例1 《化学1》P59-60“本专题作业” 10.向稀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在逐滴滴加新制氯水,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并褪去。 (1)试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甲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中氯水表现出漂白性,你认为甲同学的观点正确吗? (3)乙同学认为根据上述实验事实不能肯定氯水表现出漂白性,若要证明新制氯水是否表现出漂白性,继续实验。请你帮助乙同学设计实验方案。 例2 《化学1》P67-68 “练习和实践” 7.某同学在进行铝的性质实验时发现,用擦去氧化膜的相同大小的铝片分别与H+浓度相同的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时,实验现象有所不同:铝与硫酸反应较慢,产生的气泡很少;铝与盐酸反应的速率较快,产生的气泡较多。 (1)写出铝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有人认为铝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较快,其原因是盐酸中的氯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试设计一简单的实验验证该说法是否正确。 (3)也有人认为铝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较慢,其原因是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有抑制作用,试设计一简单的实验验证该说法是否正确。 例3 之四: 按《课标》与《指导意见》要求,每周2课时,每个模块40课时(其中包括复习、考试4课时),理论上每个学期完成1个模块。但实际教学中,正常授课不单单只是上新课,还有初高中衔接教学、例题及习题讲解、专题测试及分析,还有学校运动会、节日长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根本无法完成,如何制定教学计划? 之五: 旧课程中先后使用的几套人教版教材中,由明确的实验安排,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选作实验、趣味实验等,一般学生实验安排在单元章节之后。省教研室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手册》,有条不紊。新课程苏教版教材中,只有“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没有明确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有些实验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如氮氧放电、铁丝生锈等实验。必修教材中没有实验仪器及操作规范介绍,没有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描述……很多内容被隐含在活动过程中。 之六: 教材中有很多的填空、填表,列举事实、填写数据、设计方案、记录现象、得出结论、总结规律等,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过程操作和体验的真实性、结果的多样性,但容易造成表达的不规范、不严谨性,甚至错误,最终还是靠教师的引导、指正。教材中有些表达过于简洁,重要规律一带而过,甚至出现知识“断层” ,使人难以理解,全凭教师讲解。缺乏可读性。但是,课后习题中,实验设计题相当多,而且属于完全设计、表述整个方案。 之七: 教材体系变了,知识基础的逻辑性变了,原来积累的相关的课堂例题、配套作业被淘汰了,订来的新课程配套练习名不副实(基础错位、要求“超纲” 严重),重新编写缺乏素材来不及,考试命题存在大问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