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地构造学基础简介2011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 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岩石圈(构造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软流圈 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中间圈 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大地构造学说: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 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 中国: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 ;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 ;地洼说(陈国达1960);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张伯声1970) 地槽-地台说 地槽概念 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1873)。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 ,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地槽的基本特征 形态:狭长带状 地貌:宏伟的长条形山脉 地质: 地层 带状分布,岩性复杂 构造 褶皱断层复杂 岩浆活动 强烈 变质 常有区域变质作用 矿产 丰富,以内生矿产为主 地球物理 地震带、重力异常、磁异常、高热流值 构造旋回及其划分 地槽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形成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大地构造旋回:地壳构造发展有规律出现的周期性构造活动过程。 构造层:地壳在一个构造旋回或一定发展阶段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地质综合体,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体、变质岩体、成矿作用。 地台概念 俄卡尔宾斯基(1883)研究俄罗斯平原时提出。 概念: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统常称为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构造层由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层组成,一般通称为沉积盖层。 沉积盖层和结晶基底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标志着地台的基底和盖层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历史,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大陆漂移说 概念(德国魏格纳1912):大陆是由较轻的刚性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在C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块(泛大陆)和一个大洋(泛大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作用下,自中生代以来,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是漂移中形成 的,太平洋是泛大洋残余。大陆在漂移中,前缘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脱落形成岛弧、岛屿和浅滩。 证据 大陆拼合:几何拼合和地质拼合 古生物和古气候: 平移断层: 古地磁: 地幔对流说(霍姆斯1928) 地幔软流圈物质在缓慢对流中。对流物质在分离边界处上升冷却,在挤压边界处下降。 海底扩张说(赫斯1960、迪茨1961) 概念:海底的主要构造是地球内部对流作用的直接表现。洋脊是对流上升和新洋壳不断产生的地带,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脊轴部依次向两侧推开,至海沟处洋壳对流下沉而沉没消失与地幔中。 证据:海底地形;海底沉积物的侧向变化和海底年龄;转换断层;海底磁异常。 板块构造说 新全球构造理论 新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说(法:勒皮雄1968) 概念:岩石圈板块由于对流的带动,每个板块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边生长、边移动、边消亡。板块与板块之间,彼此分离、相对滑动或俯冲碰撞。 板块边界是地球表面最活动的地带,大多数地震、火山都分布在这里。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即板块运动是形成地表各种构造活动和变形的根本原因。 板块边界 1、拉张型板块边界 裂谷、洋脊和洋隆。 2、挤压型板块边界 岛弧-海沟系:如西太平洋; 山弧-海沟系:如安第斯山山弧-海沟系; 陆间海:如地中海; 地缝合线: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 3、剪切型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 板块划分:六大板块(Le Pichon): 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 印度洋(大洋洲)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洋壳向陆壳转化 地壳演化:地壳早期全洋壳,洋壳通过岩浆活动转化为陆壳;总趋势是:洋壳不断减小,陆壳不断增大,加厚。 在洋壳向陆壳转化中,板块俯冲作用起着桥梁作用,并且主要是通过岩浆活动实现。 俯冲带迁移: 前进 向陆迁移,陆地减小,造洋运动。 后退 向洋迁移,陆地增大,造陆运动。 中国地势特征 一、三级地势 1、青藏高原4500m; 2、昆仑山北侧,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坡,1000-2000高原盆地; 3、500m丘陵和平原 二、自然地理分界线 1、天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