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经典译本的老账 树立当下翻译的标杆.doc

翻翻经典译本的老账 树立当下翻译的标杆.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翻翻经典译本的老账 树立当下翻译的标杆

淘宝兼职是真的吗 /p/2453244692 acxy 翻翻经典译本的老账 树立当下翻译的标杆 [导读]萎缩的文学出版市场、走低的翻译报酬,似乎加强了这样的先入之见:经典译本难再现。而读者热衷的版本比较,也只有翻过去经典译本的老账,来树立当下翻译的标杆。插图_周熙年初,一套涵盖19位西方经典作家的名著新译本,由一位译者 “一条龙”通吃,甫一登场就扯起“最优秀、最权威、最经典”的广告。一向擅在出版市场上翻江倒海的路金波,刚祭出这招,就激起身后的滔天浊浪。这项号称“李继宏版名著”的重译计划,才执行了不到1/4,就先后遭遇了“水军刷评分”的指控,和集体“打一星”的抵制。李继宏翻译的《小王子》等书的豆瓣评分,也很快从起初的9点几分,坐过山车般直掉到3点几分。翻译界因此陷入的一片扰攘,再次把外国文学翻译的话题,几乎是周期性地翻腾到大众视线里。其实,有关翻译质量的争论,近几年里每隔一阵就要爆发一次。从村上春树的林少华和赖明珠译本之争,到对巫宁坤名译《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质疑,甚至曾被视为“定本”的王道乾《情人》译本、和杨绛《堂吉诃德》译本,也没少被“挑刺”。在豆瓣等聚集着文学读者的平台上,外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几乎有一半多是冲着翻译去的。两种常见的形式:掐头去尾地抓出译文节选,进行版本比较;或者纠住译本“硬伤”示众,虽然读者间往往争不出个一致意见,但一本书的口碑足以因此扫地。相比翻译质量的争议未定,是外界对当下文学翻译环境的早有定论。萎缩的文学出版市场、走低的翻译报酬,似乎加强了这样的先入之见:经典译本难再现。而读者热衷的版本比较,也只有翻过去经典译本的老账,来树立当下翻译的标杆。读者视野所集中的经典译本,不外乎人文社、译文社、译林社自上世纪80年代后重新包装出版的三套外国文学经典译丛(人文社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译文社的《译文名著文库》和译林的《经典译林》)。据《南都周刊》统计,选入三套译丛的有近300部作品(重合率近七成),而参与其事的主要翻译家共76位(一人担纲两部以上的作品翻译)。老译者们分布于三个时代:其一是成长于“五四”前后的一批译著大家,如冯至、李健吾等;其二是抗战时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批译者,尤以西南联大的“九叶派”闻名;其三是“文革”前毕业的一批大学生,其中又以北大西语系占到了半壁江山。这钟对老译者的代际分期,也得到了译文社“译文名著文库”现任责编冯涛和重新包装人文社“企鹅经典”系列的99读书人编辑彭伦的认同。这些跨度近一个世纪的译本,在“经典化”的漫长过程中,有何共通之处?它们是否能为判别新的经典译本,提供参考的标准?日磨千字已成奢侈读者津津乐道的经典译本,从杨绛的《堂吉诃德》到傅雷的巴尔扎克,像是结胎在译者腹中的生灵,它们的艰难降生,在读者口中传成了一再被重述的传奇。傅雷直到“文革”不堪受辱自缢前一刻,还在回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信里,自辞对几经修订的巴尔扎克译本未能尽责。而杨绛在“文革”后十年里,又对《堂吉诃德》进行了反复打磨,心有戚戚地寄望后来者“能读一读最新修订本”。而当下出版界,李继宏这样“日译一万字”固然是个特例,但像傅雷等前辈译家那样日磨千字,也早成了公认难以企及的奢侈。彭伦道出它部分地受制于外因: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后,新购得版权的图书一般会依约规定,出版周期不超过18个月。近年引进的新晋诺奖桂冠作家如多丽丝#183;莱辛、赫塔#183;米勒等,作品大规模集中出版均属此情况。翻译的提速,成了势所必然。但提速,是否必然导致翻译质量的下降?如今被奉为经典的译本多出自人文社和译文版外国文学经典译丛,这两套书都可溯源至上世纪50年代开始筹划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扬指定了钱钟书、卞之琳、冯至、罗念生等领衔的专家小组,圈定书目与译者。这份如今看来名家云集的名单,当日却也逃不过傅雷的一句苛评,谓这批“数一数二之书,落于不三不四之手”。在它们漫长的翻译出版周期中,历经反右、“文革”的政治运动,大部分译文要挨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以俗称“网格本”的形式与普通读者见面。译稿在译者手里一压七八年乃至十几年的例子,几乎成了这些老译本的通例。杨绛在“文革”前期开始动手的《堂吉诃德》,“文革”后从红卫兵小将手里发还时,“好像一口气断了”,直到1976年才译出;而傅惟慈翻译的曼兄弟(托马斯#183;曼与亨利希#183;曼)的作品,在箱底死死压了十多年。在艰难时世里,这些译稿揣在身边,成了译者从窒闷的社会里,扒开缝隙透透气的一副私人护符。傅惟慈回忆,托马斯#183;曼的《布登勃洛克家族》翻到一半时,“大跃进”来了。旁人对这“精神污染”唯恐避之不及,他只有同屋一个研究老舍的德国老头可以交流,“我给他讲两句老舍,他给我就托马斯#183;曼答疑解惑”。翻译的进程就这样被耽搁了下来,而这套以西方文学古典为主、也选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