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01.第一章公司与公司法PP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④现代德国公司法的特点 A.19世纪以后,以个人本位为主导的立法思想,逐步向以社会本位过渡。 B.具有高度学理性和独创性。 C.确立劳动参与制。 D.德国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没有最高限制,这造成德国有些巨型甚至超巨型公司仍为有限责任公司的现象。 3.欧盟 欧盟,即欧洲联盟,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年11月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了欧盟。原欧共体理事会制定的有关公司的立法继续有效。 欧盟公司法的主要渊源是欧盟的基础条约和欧盟的内部立法(规则、指令)。自1968年欧共体部分成员签署《公司法及法人相互认许公约》以来,欧共体理事会又颁布施行了关于欧洲公司的三项规则和十余项指令。 三、我国的公司立法 1.清末到建国前(旧中国)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是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1904年1月)颁布的《公司律》,共131条。 北洋政府时期,1914年颁布施行《公司条例》,251条。 民国政府时期,1929年12月颁布《公司法》(1931年7月1日施行),是以德国、日本的立法为蓝本的。 2.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的公司立法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立即废除了旧法统和包括公司法在内的《六法全书》。 此后,随着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传统意义上的公司,逐步让位于以所有制来划分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企业形态。到1966年,我国进入“公司真空”时期。 3.改革开放以后的公司立法 在1984年和1988年出现了两次“公司热” 1984年7月出现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同年,上海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我国的公司立法,是从地方性立法开始突破的。 1993年12月29日,《公司法》出台。该法1994年7月1日正式施行,2005年10月27日修改,现共13章219条。 公司法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一个充满变动的、敢于创新的、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化的潮流风起云涌,强化公司监控与放松资本管制的改革呼声不绝于耳,公司法的修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世界风尚。 首先,西方国家公司立法强化了资本安全流通之监管,注重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股东会的表决权之完善、执行董事和控股股东权力之限制、独立审计员的设立等,都是确保股东权益的新措施。 其次重在确保公司的自由、高效的经营。在私法公法化加强管制的同时,进行法规松绑、高效经营之理念如潮而涨,大有强化市场主体的营业自由、向早期私法自治神圣至上的回归之势,如公司设立从许可主义、严格准则主义改为准则主义,商事登记从设权效力改为宣示效力,法定资本改为授权资本制、最低资本强制性的缓和一人公司的承认,公司“越围”原则的放弃,再生重整制度的提倡都说明自由、安全、正义和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公司经济竞争生活中深入人心。 最后,西方国家公司立法还越来越保护雇员、债权人、消费者、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社会责任思潮大张旗鼓登上时代舞台。 链接一 2002年10月17日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托马斯·达施勒公布了一份有关公司财务丑闻的报告。这份报告所涉及的公司有安然、安达信、世界通信、施乐、蒂科、奎斯特等。报告通过考察上述公司丑闻对储蓄投资、就业、退休金以及税收等多方面的影响,估算出丑闻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00亿美元以上正如1929—1933年股市崩溃之后诞生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一样,2002年7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公司改革法案》。该法案第301条要求对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且清一色的独立董事组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公司法与民法 基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法,它所确立的一些基本制度和基本准则,对于调整股东间的关系及股东与公司间的关系,同样是适用的。例如,民法中的法人制度对于确认公司的法律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法中的物权理论对于认识公司股东的股权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法中的代理制度和委任制度,可用于对公司经理人法律地位的确定;民法的侵权赔偿制度,可以直接用来确定董事、经理给公司造成损失时应负的责任。 公司制度的完善,也是民法主体制度的完善,两者相互相成。如股权制度的形成。 通常将包括公司法在内的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将民法和商法统称为民商法。 补充一点: 公司法具有更多的国家干预色彩,体现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