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料]用真假毒针刺人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doc

[法律资料]用真假毒针刺人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律资料]用真假毒针刺人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用真假毒针刺人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正文】   8月20日以来,陆续有部分乌鲁木齐市民在公共场所被针状物刺伤,引发了群众的恐慌和不满。由于此类案件的频繁发生,犯罪分子的卑鄙行径引起了乌鲁木齐市各族群众的极大愤慨,9月2日少数地方又发生“针扎事件”,引发3日大规模的群众聚集游行,受害人及部分汉族群众对实施针扎行为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围殴,造成数人死亡、受伤。该事件被认为.是“7·5事件”的延续。   为依法严厉打击针刺伤害群众等犯罪活动,保护群众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于9月6日联合发布《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针刺伤害群众等犯罪活动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通告》说:“对使用有毒害性物质的注射器或吸食毒品后废弃的注射器扎刺他人的,以投放危险物质罪定罪,依法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对使用无毒害性物质的注射器扎刺、喷射他人的,以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定罪处罚,造成群众恐慌等严重后果的,依法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大头针等其他针状物扎刺无辜群众,制造恐怖气氛的,依照刑法规定,以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论处。……”笔者认为,该《通告》的内容并不完全准确。   所谓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该罪是《刑法修正案(三)》在对1997年刑法第114条、第115条规定的投毒罪修改而成的。该罪的客观方面要求:(1)必须有投放行为。“投放”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放置、掺入、涂抹、滴灌、喷洒、搅拌、注射、溶解等物理和化学的方法(2)。行为人投放的必须是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包括危险气体、液体、固体。毒害性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毒药,指含有毒质毒素、具有毒害作用、能够导致机体死亡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如砒霜、氰化钾及各种剧毒农药等;放射性物质,是指能够引发人体损伤甚至死亡的放射线辐射物质,包括核材料以及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等放射性药品等;传染病病原体,是指能够侵入人体并引发各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的菌种、毒种等。(3)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必须足以危害公共安全,这就要求投放的物理空间为公共场所或者能够为不特定多数人接触到的地方。比如,在供多人取水的公用饮水井里或多人取用的食物理投放毒药、毒剂;在公交车的座椅、电梯扶手上涂抹毒粉、毒液;在地铁站里释放沙林毒气;将传染病病原体释放于一定多人活动的场所;将有较强放射性、辐射性危害的金属物质隐藏于某个公共空间;等等。但是,故意使用危险物质杀害、伤害特定的个人或者特定的牲畜的,则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比如,在某人专用的餐具、炊具、水杯、洗漱用品及其他私人器物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则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而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再如,毒害他人耕畜的行为,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毒杀他人饲养的宠物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等等。对于毒害某一家的几口人的行为,由于并不是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也不能认定为是投放危险物质罪,而是构成故意杀人罪。   《刑法》第114条、第115条规定的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具有这样一个特征,即行为人实施上述行为所采用的方法为危险方法,在行为效果上可以同时对不特定的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也就是说该行为能够引起多少人伤害、死亡和造成多大的财产损失的结果本身是不确定的。前述危险行为一旦实施终了,行为人在主观上也难以预料行为可能造成的现实危害,并且在客观上对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也无法控制。这些罪名属于具体的危险犯,即只要对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有足以造成严重损害的现实危险,就可以认定该罪既遂。因为行为人自身也难以有效控制犯罪结果,所以实践中对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罪几乎不承认其成立有效的犯罪中止。比如,点一把火能烧毁几间屋子,烧死几个人是不确定的,这要取决于点燃物的易燃性和建筑物的密集程度;炸开堤坝泄洪能淹没多少农田和房屋是不确定的,这要取决于蓄水量和水位;将一颗炸弹掷向人群能炸死炸伤多少人是不确定的,这要取决于炸药的威力和人群的密度;驾驶车辆冲撞人群,在道路上私设高压电网,挖掘陷阱等行为也都具备此种特征,行为人不能确定他会撞死、撞伤几人,不能保证有多少人会接触到电网和陷阱,这样的行为都具有足以造成不止一人受到伤害的现实的具体的危险。   然而,毒针刺人的行为不具备《刑法》第114条、第115条规定的行为特点。首先,用有毒针剂扎人并不是一个行为同时指向不特定多数人,而是针对不同的行为对象(不特定的个人)实施了多次伤害行为。行为人每扎伤一个人就应成立一个独立的刑法意义上的行为。其次,用有毒针剂扎人的直接后果是行为人所能预见和控制的,因为有多少人被扎是行为人可以预见和控制的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