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问情三步曲——高中诗歌阅读理解的有效指导
问情三步曲——高中诗歌阅读理解的有效指导
广州市花都区第一中学 江帆
诗歌鉴赏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难点,也是学生视为畏途的题型之一。很多学生反映答古诗鉴赏题时常常不知如何下笔;而很多教师也认为诗歌阅读鉴赏讲不讲都差不多,要靠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确,对中学生来说,读懂诗歌难,鉴赏诗歌更难,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得过且过,避重就轻。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诗歌鉴赏也是如此。
“诗言志”,“歌咏言”。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歌,感情就是其生命。根据诗歌这一特点,我们只有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写的是什么情”,才有可能继续分析它是“为什么要写这种情”“如何写的”“写得怎么样”等问题。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并能进行有效的鉴赏,关键切入口在于“问情”。
一问:这首诗歌的情是喜是悲?
诗歌的主要功能是表情达意,直抒胸臆是诗人表达情感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在鉴赏诗歌之初,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寻找能直接反映作者感情的词语或句子,借助这些直现诗人感情的词或句子,学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倾向,从而为鉴赏诗歌的语言、意象、技法等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 三闾庙 戴叔伦(唐)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通读全诗,我们可以一下抓住诗歌的感情点“怨”。这个“怨”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
但是,中国古典文学特别讲究“含蓄之美”,因此,在我们接触的需鉴赏的诗歌中能够直接点明诗人情感的诗歌并不在多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写诗作词更常用的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所以,教导学生在鉴赏问情之时首先找出写景的词句,通过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一层的鉴赏,应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当学生在通读全诗,并利用直接寻找感情点或感知诗歌所写景物的“冷”“暖”色调的方法,初步确定了诗歌的感情倾向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二问情”。
二问:这首诗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情?
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教学生关注诗歌的“辅助理解的三大关键点”,即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
1.关注题目
如:《三闾庙》戴叔伦(诗文略,可览上文)
通读全诗,学生可快速抓住“怨”这一感情点。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感情点再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怨”?从诗句可知,“怨”的主体是屈原,再关注题目《三闾庙》,我们可知,三闾大夫就是屈原,诗人是经过三闾大夫的庙,凭吊古人,感怀自身,借写三闾大夫的怨情,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之情,这才是诗歌的真正主旨所在。
2.关注作者
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诗文略,可览上文)
通读全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中景物的开阔、幽美、欢快、自由的特点,这样充满“暖”色调的景物背后所蕴涵的感情必然是愉快喜悦的。 “诗人为什么喜”?从题目“水槛”可知,诗歌所写之景是四川杜甫草堂的水槛,再关注一下作者杜甫,了解杜甫生平的学生就可很容易地理解作者为什么在这里是如此的轻松愉悦。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身逢乱世,一生颠沛流离,此诗所抒写就是诗人在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生活,心情怎能不轻松愉快?
3.关注注释
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释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生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景因这样的情而生动,这样的景也淋漓尽致地衬托出了诗人遇赦后的极其欢快的心情。
学生解答了以上两问,应该已经初步准确地把握住了诗歌的主旨,接下来就可问关于诗歌情感的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答涉及诗歌的意象、语言、技法,它们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点设疑所在。
三问:这首诗是如何抒写这样的感情的?
答案方向:
1.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
古诗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画图的运用策略》 论文.docx
- 毕业设计(论文)-RV摆线针轮二级减速器动力学设计与分析说明书.docx
- PLC技术及应用(三菱PLC) 生产线程序设计 供料站的安装与调试.ppt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介绍.pdf
- 曳引机下置式电梯.pdf VIP
- 2024北京高考地理真题宇宙中的地球专题复习练习题.docx
- (二模)贵阳市2025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二) 物理试卷(含标准答案).pdf
- 超实用高考英语复习语法知识清单(含高考真题):专题22 介词八类二十个高频考点(讲案)解析版.docx VIP
- 35kV明大线跨越10kv停电施工及实施方案.docx
- 一种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分析天南星活性成分抗慢阻肺作用的方法.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