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字形调整的解释
《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印刷宋体字形调整的解释
首先需要说明三点:
第一,《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字形的调整,是对印刷宋体字形的调整,汉字电脑字体的主用字体分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只有楷体属于手写字体,所以,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课本都是用楷体印刷的,四年级以后的语文课本改用宋体印刷,但讲解生字仍用楷体。人们不会模仿印刷宋体字书写,调整宋体字不对书写层面有影响。
第二,此次调整印刷宋体字形,并没有订立新的规则,只是沿用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本来就有的规则,这些规则也是汉字书写早就习惯了的笔形变异规则;具体的程序是: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对宋体字的字形进行了有规则的处理,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继承了其字形规定。为此,《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根据1965年《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字形规定,从中总结了笔形变异规则,主要有横变提,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竖钩、横折钩去钩等规则。研制组按照这些规则对字形进行了普查,发现其中还有少部分字,在同样条件下笔形变异处理不一致。经过慎重论证,对这些字进行了微调,也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新收的字进行了统一处理。这次字形调整主要是提高字形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凡是有规则又没有贯彻到底、出现差异的才调整,没有差异的一律不动,这样做,改动微小,便于学习和记忆,并有利于计算机分析汉字的部件和字库制作,也为了使今后更大字量的汉字字形整理有章可循,不再出现新的字形不统一现象。
第三,这次字形调整,开了大量征求意见会,并深入了解了第一线小学教师的意见,尽量做到可改可不改的不改,意见有分歧的权衡了利弊,所以改动量不到千分之六。
现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对44个字的字形调整的具体情况解释如下:
一、关于横变提
按照横变提的规则,“琵、琶、琴、瑟”的左上部件和“徵”的中下部件“王”,其末笔横变成提。
根据汉字书法的结字原则,左部件或左上部件末笔为横的,应该变形为提,如“蛩、柴、鹭、盐、瞽”;左右都有其他构字单位的部件,因处在相对左侧的位置,其末笔为横的,也应变为提,如“鸿、潋、鼓、街、御”;“王”在左上位置的“碧”,其末笔横也变为提;《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琴瑟”左上“王”的末笔横变为提。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只有“琵、琶、琴、瑟、徵”5个字是例外,故《通用规范汉字表》按照横变提的规则对这5个字进行了统一调整。
二、关于捺变点
按照捺变点的规则,“魅”的部件“末”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
根据书法避重捺的习惯和字形的美观,凡字形中有两个捺笔的,其中一个应变为点。哪个捺变为点取决于字的结构特点是上覆下还是下载上。上覆下结构,下捺变点,如“余、癸、奏”等;下载上结构,上捺变点,如“灸、炎、爻、焚”等。“氽、汆、籴、褰、衾”为上覆下结构,依规则下捺当变为点。
另外,“魅”字属左下包围结构,部件“未”末笔的捺容易和部件“鬼”末笔的钩交接,影响美观。结构类似的字(如“飕”等),其中相应位置的捺都变成了点,故“魅”字中部件“未”的捺也应调整为点。
三、关于竖弯钩变竖提
按照竖弯钩变竖提的规则,“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竖弯钩变竖提。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改、顾、凯”等字中的竖弯钩均已变为竖提,“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也应根据这一规则调整。“创、戗”二字的左部件调整后容易同“饣”混淆,故不调整。
四、关于竖钩变竖
按竖钩变竖的规则,“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的部件“木”的竖钩变竖。
原有规范“木”字独用不带钩,“木”作部件在各个部位也多不带钩,在字的下部时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现象。有些不变形,有些则变作“朩”。汉字中大量的钩是为了追求书写快捷笔画连贯的产物。这类钩一般是行书的笔法,后来被楷书吸收。在印刷体中也吸收了大量的钩笔。由于这类钩笔不区别意义,从来就不统一,一般而言,楷体中保留的钩多些,宋体相对少些。原有规范对带钩的问题处理比较随意。比如,若按行书、楷书的传统,“木”不论是独用还是作部件都有钩,印刷宋体去掉了钩,但并不彻底。本次调整的原则是:尽量保持同一个字和部件在相同条件下变异的一致性,凡“木”字作部件在下一律不带钩,取消变异部件“朩”。“乐、东、练”三字中的“朩”不是独立的部件,故不按该规则处理。
五、关于横折钩变横折
按照横折钩变横折(去钩)的规则,“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的横折钩变横折。
上部件的中笔或末笔为钩笔者,为了避免与下部件发生交接,影响字的美观,原则上要去钩。如“督、裘、勇、傅、翠”等字,上部件中横折钩均都变为横折。“恿”的上部件也按此规则调整。
“?”作为字的上左部件,其第四笔横折钩,多数都变为横折,如“鳖、蹩”等,“瞥(弊、憋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