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原理”:专题与研究.docVIP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原理”:专题与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原理”:专题与研究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原理”:专题与研究[教学提纲] 1、关于“教育原理”的学科称谓与主要内容 [研讨问题] 教育原理与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有何区别? 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教育原理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学”辨——“元教育学”的探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49~262. [2] 冯建军.关于“教育原理”的学科称谓与内容现状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 [3] 方展画.关于“教育原理”的一种新诠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 [4] 柳海民,齐梅.教育学原理学科的科学性质与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6,(2). [5] 齐梅.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讨问题] 2.1 教育学研究对象诸说述评。 2.2 请谈谈你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并论证其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9. [2] [俄]弗·弗·科拉耶夫斯基.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1. [3] [日]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4~32. [4] 成有信等.教育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3.10~21. [5]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3. [6]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学出版社,1989.1~3. 3、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学科性质) [研究问题] 3.1 教育学算得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吗? 3.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教育学的性质。 3.3 怎样理解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联系? 3.4 怎样理解教育学的无立场说?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73. [2] 陈桂生等.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70;92~140. [3] 唐莹等.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90~107;184~191;306~321. [5] [日]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7~41. [6] 陈桂生.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18~352. [7]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教育的科学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7~89. [8] 周作宇.问题之源与方法之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7~103. [9] 王坤庆.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0~264. [10] 李政涛.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从知识、科学、信仰和人的角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5~142. [11] 候怀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104~164. [12] [俄]弗·弗·科拉耶夫斯基.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5~131. [13] 叶澜.立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 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7). [15] 扈中平.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J].教育研究,2003,(3). [16] 吴钢.论教育学的终结[J].教育研究,1995,(7). [17] 郑金洲.教育学终结了吗?[J].教育研究,1996,(3). [18] 劳凯声.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转向[J].教育研究,2004,(4). [19] 宋剑,董标.教育学的学科立场[J].教育研究,2006,(1). [20] 吴黛舒.论“教育学”的学科立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3). [21] 刘铁芳.教育学何以作为人文之科[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 [22] 吴黛舒.中国教育学学科危机探析[J].教育研究,2006,(6). [23] 申洪信,黄甫全.教育研究科学精神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5,(9). [24] 冯建军.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J].教育研究,2006,(3). [25] 金生鈜.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3). [26] 王洪才.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J].厦门大学学报.2006,(1). 4、教育的起源 [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