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惠州市市民乐园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规划81p
第一章 导 言 1.1 项目概况 1.1.1区域位置 惠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是珠江三角洲东岸城市之一,粤东地区的交通要津。惠州市南临大亚湾,毗邻深圳和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广州、东莞。 惠城区地处惠州市域的中南部,是惠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其东至汕头280多公里,西去广州130公里,南往香港(深圳)80公里,离惠州港仅46公里,北沿京九铁路可直达北京。 规划区所处的江北中心区位于江北片南区,是集行政办公、商业、体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市中心区域,也是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配套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新区。 规划区处于江北中心区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位置,莞惠城际轨道云山站在其范围内。另外,规划区紧邻惠州市政府,通过云山西路以及惠州大道与城区其他区域取得便捷的交通联系。规划区周边已有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等市级公共建筑。 1.1.2研究与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江北南区1、2、6、7、8、9、10、16、17、18号小区,即由惠州大道、三新南路、文昌一路、沿江一路、期湖塘路围合的区域,用地面积为233公顷。 规划范围:惠州市市民乐园以及规划的全民健身中心,即由云山西路、乐园东路、惠州大道、乐园西路围合的区域,规划面积为19.5公顷。图1-2? 规划区在惠城区的区位图1-3? 研究与规划范围1.2 项目背景及编制过程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的实施以及珠三角一体化目标的确定,推动了珠三角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莞惠城际轨道的建设和开通,其站点周边地区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莞惠城际轨道云山站,位于江北中心区的城市轴线上,周边有市政府、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为了充分利用莞惠城际轨道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并最有效的使用土地资源和充分发挥站点周边用地的经济效益,合理的开发与站点相连的地下空间,2009年9月底,原市规划建设局委托我院编制《惠州市市民乐园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规划》,对市民乐园、全民健身中心及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给予科学的引导。 2010年5月18日,该规划方案通过了惠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2010年第四次会议审议;2011年1月28日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对方案进行了三十日的公示,并征求了市国土资源局、市人防办、市公用事业局、市环保局、市公安消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2011年2月24日,方案通过了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会。 1.3 规划目标及原则 1.3.1 规划目标 规划区位于江北中心区城市中轴线上,并与莞惠城际轨道云山站紧密结合,其规划的目标应凸显其所在的区位优势,并结合中心区的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目标主要如下: (1)使规划区成为江北中心区内具有较大吸引力的公共空间,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2)使规划区成为地面空间和地下空间协调并共同运转的立体空间有机体,成为经济、社会、战备效益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3)进一步完善江北中心区的功能,进一步优化该片区的交通组织。 (4)利用此次契机改造市民乐园,形成更加优美和独特的城市景观。 (5)为市民提供一种交通便利、安全、舒适、无障碍的生活,并具有环境负荷较小、高效利用的地上、地下空间。 1.3.2 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宏观着眼,区域协调,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2)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为依据,遵守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3)从规划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适度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既不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不应盲目攀比,超前开发。发展目标、规模、功能以及交通组织,均须经过专题研究和科学论证。 (4)坚持城市地上、地面、地下三维空间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综合利用、分步实施。 (5)重视地下空间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创造人性化的,方便、宜人、安全的地下空间环境,提升地下空间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6)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地下空间的作用,就应做到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相结合,做到一举两得,实现平战结合。一方面,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时,在功能上要兼顾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的要求;另一方面,应将其纳入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体系,其规模、功能、布局和形态符合城市地下空间系统的形成。 1.4 规划重点 根据本次规划的任务要求及本次规划的思路及技术路线,提出了本规划重点研究的内容。 (1)项目定位和功能研究 项目的定位和功能是本次规划的纲,是项目设计的决定因素和前提条件,而项目的定位和功能也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因此项目的定位和功能应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确定。 (2)地下空间需求量研究 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也是规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