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 进展与问题 万 天 丰 Tel2013 大地构造学 Tectonics 研究全球物质的空间分布规律(重点为地壳和岩石圈),具战略意义 为地球科学中影响最大、综合性最强的、构造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 著名的地质学家最后都喜欢研究大地构造学 将讨论十个构造地质学的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临震预报问题 单靠地震仪确实很做难临震预报 在塑性变形-准失稳阶段: 微裂隙增加(扩容) 区域岩石密度降低,重力值降, 地电场与地磁场剧变, 地下水位、地下水质突变 深部的氡、汞、氦,CO2等气体会上涌,含量剧增 放射性辐射量变化 地温场突变 应力场突变 即时地系统地掌握了上述理化参数的定量变化,弄清它们与发震的关系,将来就可能做出临震预报 (~30% → 100%) 脆性不是弹性! Brittle is not elastic (Sibson,1981 的错误) 韧性不是塑性! Ductile is not plastic 塑性变形包括脆性和韧性 Plastic are including Brittle Ductile 构造变形的机制 deformation mechanism 粒内晶格位错构造为主 intra-crystal dislocation 晶粒间移动 inter-grain migration 双晶化 twin crystallization 压溶作用 pressure solution 构造变形传递速度(远小于地震波速) Transfer velocity n m/yr 脆性变形,石英晶格位错 (低温) 韧性与脆性变形,橄榄石晶格位错 (高温及低温) 二、多期次变形与构造年代学 叠加褶皱 多期活动的断层 燕山期 挤压, 几乎无走滑 主断面内无岩浆活动, 岩浆起源深度 ~20 km 四川期 走滑-正断层 (北左南右) 北延至远东 岩浆贯入 切到莫霍面 地壳断层 滑距小于10km 华北期 南段挤压、逆断层, 北段右行走滑 少量基性岩浆活动 喜马拉雅期 正-左行走滑 1-20 km 幔源包体、碱性玄武岩 深切到50-80km 岩石圈断层 新构造期 右行走滑 -逆断层 断面封闭, 浅部20km 以上有断裂活动, 走滑100-200米 在同一应力场作用下按变形的强弱与形成的先后 分出走向不同的构造变形,成为一个构造体系: 初始张节理 - 共轭剪节理 - 追踪张节理 - 纵弯褶皱(面理,线理)- 断层(逆断层,横向正断层,横向走滑断层) 获得的任何科学成果都是相对真理 不盲从前辈,不迷信洋人(SCI文章) 构造地质的学术思想,不能“随风飘” (Gone with the wind), 不能无根据地胡说八道! 不盲从(盲从也有好处,易于发表或通过审查,但科学价值天知道), 批判地继承! 而只能以地质事实为基础、扎实地进行研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直接与间接经验都要学习,不可偏废 五、盆地深部构造研究 盆地深部构造研究 构造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 水平位移量:垂直位移量 东部 2~3 : 1 西部 6~8 : 1 构造应力场研究 (数值模拟) 古应力场: 含油气盆地格架、生、储部位 运移通道,保存条件 现代应力场: 油气最后运移、散失或再储 集,注水方向,防井壁崩塌 数值模拟必须以许多实测数据为约束条件 崖城13-1-1测井 井壁崩塌,应力方向与大小 测井 求现代地应力大小与岩石物性 盆山形成机制 重力均衡作用主导 盆山边界 - 受应力场影响 断层为界 山上花岗岩多 盆地深部基性岩浆岩多 六、碰撞带的研究 碰撞带研究问题 碰撞带边界 - 岩石圈断裂 被后期构造所改造, 不好识别 俯冲与碰撞的时限 古地磁(软、硬碰撞)、最新洋壳的消失,强构造变形、岩浆活动(A或S型)、隆升成山 (不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青藏的 印-亚碰撞,何时为起始期? 60-55, ~40 ~34Ma 青藏的 印-亚碰撞,何时为起始期? 60-55, ~40 ~34Ma 碰撞带的三维嵌入构造 碰撞带与两侧板块研究相结合 最后强碰撞作用的结果,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