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站场条文审查修改
8 站 场
8.1 一般规定
8.1.1 车站主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
8.1.2 车站在线路的直线地段,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的线间距应符合表8.1.3的规定。
1
表8.1.3 车站线间距
8.1.4 高速铁路引入大城市方案,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互配合和协调;在满足设计年度能力需求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应便于旅客乘降或换乘,便于跨线列车上下高速线;应适应高速铁路运营管理体制的要求。
8.1.5 连接车站与综合维修段(工区)的非电化线路,当下穿其它铁路、公(道)路时,其立交桥净高不宜小于5500mm,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5000mm。
8.1.6 联络线、段管线应在站区间渡线的布置方式应结合相邻车站的车站渡线布置方式统筹考虑。
车站渡线设置应在满足作业要求和反向行车的前提下,一般可在车站两端各设一条单渡线组成八字渡线,也可设平行渡线或
2
仅在一端设八字渡线;困难条件下也可仅在车站一端设一条单渡线。
8.1.8 到发线均应按双方向进路设计。
8.1.9 到发线有效长度为700m。困难条件下,单方向使用的到发线有效长度可采用575m。
8.1.10 车站车站通道应设置无障碍设施。
8.1.12 车站设计应符合防火要求。
8.2 站线平、纵断面
8.2.1 车站应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曲线上。到发线曲线半径应根据正线曲线半径确定。牵出线设在曲线上时,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00m。牵出线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
到发线上的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但宜设外轨超高,其超高值应按计算确定,并不应小于15mm。超高顺坡率不应大于2‰。 通行正规列车的站线,两曲线间应设不小于30m的直线段,并应满足无超高直线段长度不小于5m。
正规列车到发进路上的道岔至其连接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道岔侧向允许通过速度v(km/h)的0.4倍(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0.2v(m),但应大于道岔跟端至末根岔枕的长度与曲线超高顺坡所需长度之和,且不应小于20m。
道岔不应布置在曲线上。岔后连接曲线半径不宜小于相邻道岔的导曲线半径。
8.2.2 高速动车段(所)、综合维修段(工区)、大型养路机械段内的线路,宜设在平道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的坡道上。咽喉区可设在不大于2.5‰的坡道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 3
于6‰的坡道上。
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的坡度宜因地制宜,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0‰。
牵出线的坡度不宜大于6‰,但综合工区与车站横列布置时,其牵出线的坡度可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高速动车段(所)的走行线在进站(段)前宜设置缓坡,其坡度不应大于2.5‰,坡段长度不应小于450m。
8.2.3 车站到发线有效长范围车站道岔不应与竖曲线和变坡点重叠;正线道岔两端距竖曲线起点或变坡点不宜小于20m。困难条件下非正线上的道岔必须布置在竖曲线范围到发线与其他站线、次要站线间轨面高差的顺接,应根据正线最大坡度、路基面横向坡度和道床厚度等因素设计确定。顺接坡道范围应为道岔终端后普通轨枕至停车标起点。顺接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限制坡度,且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在到发线和行驶正规列车的站线上不宜大于4‰,其他站线上不宜大于5‰,坡段长度不应小于50m。
4
8.3 车站和动车段
8.3.1 车站按技术作业性质可分为越行站、中间站和始发站;按客运量可分为大、中、小型车站。车站布置形式和设计规模应根据各站列车对数及列车作业性质具体确定。
8.3.2 车站到发线数量应根据运输模式、客流量和运输性质确定,越行站应设2条,中间站应设2~3条,有少量折返作业时可适当增加。始发站到发线数量应根据旅客列车对数及其性质、引入线路数量和车站技术作业过程等因素按表8.3.2确定。
表8.3.2 始发站到发线数量
注: 1 表中到发线数量的幅度,可按换算列车对数的多少对应取值。
2 列车对数的换算系数如下:
始发终到高速列车(出入段)为1.0;
始发终到高速列车(立即折返)为0.9;
停车通过高速列车为0.7;
始发终到跨线列车为1.4;
停车通过跨线列车为0.8;
3 以始发、终到列车为主仅有少量不停车列车通过的始发站上的正线,可以适当考虑按到发线使用。
5
到发线数量除满足表8.3.2的要求外,尚应满足在高峰小时列车密集到发的需要。高峰小时到发线数量可按每条到发线办理始发终到高速列车2.5对确定。
8.3.3 在高、普速列车共站的车站上,宜分场分线使用。高速列车的到、发及车底取送等作业应自成系统,宜设高速列车专用到发场。高速车场与普速车场在同一平面应设置必要的联络通路。有跨线列车上、下高速线的车站,站场平面图的布置应考虑跨线列车会让条件。
8.3.4 车站与高速动车段(所)布置应满足车站的通过能力,减少咽喉区的交叉干扰。当咽
文档评论(0)